“鑒寶”節目不應過多炒作藏品的經濟價值
“鑒寶”節目不應過多炒作藏品的經濟價值
“鑒寶”節目不應過多炒作藏品的經濟價值
央視經濟頻道主辦的“賽寶”、“鑒寶”節目,吸引了不少收藏愛好者的目光,但也有不少收藏者提出批評建議,希望“賽寶”、“鑒寶”一類節目,應重在推介民間藏品的文化價值,而不應過多的炒作藏品的經濟價值。
一件唐代螺細銅鏡估價100萬元,一件和田玉觀音估價300萬元,一幅鄭板橋書畫估價80萬元……一臺節目從頭至尾重在“錢”字上。這樣一味炒作藏品的經濟價值,在一定程度上會誤導了收藏者的收藏心態,其結果不僅不能喚醒人們保護民間文物的觀念,倒是培養了更多人唯利是圖的意識,給文物商販抬高藏品價格起到推波助瀾作用,也容易加劇盜墓現象的發生和使更多的珍貴文物流向國外。
收藏品有保值增值的功能是無疑的,但作為收藏者更應注重其文化內涵,如果眼光和收藏的動機只盯在藏品的價格上,這不是真正的收藏,也不應該是舉辦“賽寶”、“鑒寶”節目的初衷。
對一個收藏者來講,并非是元青花、均瓷、定窯這些值上成百上千萬的“重器”才有收藏價值,才叫收藏。收藏,重在一個“玩”字,在“玩”中尋求文化根源,在“玩”中尋找樂趣,在“玩”中增長知識、淘冶情操,幾十元、幾佰元甚至不花錢的物品同樣可以玩得有滋有味。
央視“賽寶”、“鑒寶”節目應堅持正確的導向,重在宣傳藏品的文化價值,重在喚起人們熱愛收藏、珍惜和保護文物的觀念與責任,使民間有限的文物得到珍視、和保護,而不致為了經濟利益遭到破壞和損毀。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