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賣火熱 誰賺了當代書畫藝術品的錢
拍賣火熱 誰賺了當代書畫藝術品的錢
拍賣火熱 誰賺了當代書畫藝術品的錢
國內當代藝術品市場行情真正啟動升溫始自2005年年底,2006年無論在海外還是國內均出現大幅飆升,紀錄頻出,屢創天價,劉小東、張曉剛、陳丹青三人的拍品分別突破千萬元大關,堪稱國內當代藝術的“浪尖人物”。去年3月底,在紐約蘇富比春拍中張曉剛的《同志120號》以97.92萬美元吹響了中國當代藝術上漲的號角,12月26日香港佳士得秋拍其《天安門》更是拍出1912.2萬元港幣的高價;11月21日,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在北京保利秋拍也以2200萬元人民幣創出當代藝術品天價,劉小東、張曉剛立刻成為國內媒體關注的焦點。
但令人驚奇的是,在拍出千萬元天價后二人卻頗為一致地表示:“畫不是自己賣的,畫價與自己無關!”那么,當代藝術的錢到底讓誰賺去了?究竟誰在掌控中國當代藝術品的行情?內地藏家在其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應該說,盡管拍品創了天價,但畫家本人卻并沒因此一夜暴富。當被問到破紀錄的感受時,張曉剛表示:“他們是不是瘋掉了,我的畫賣100美元的時候,心里很踏實,賣到100萬美元反而感覺很虛幻,好像自己變成另外一個人,或者變成另外一個符號。我不喜歡討論拍賣,這其實是二手市場,與我們畫家都沒有關系了,《天安門》那么貴不是我賣的,那畫早就不屬于我了,90年代(上世紀)給海外藏家時不過5000美元。”
同樣,《三峽新移民》在拍出2200萬元的天價后,劉小東本人也一點沒感到興奮,甚至有些郁悶和困惑。他認為,“中國當前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火爆得有點畸形,當初《三峽新移民》被畫廊收購后被一位印尼藏家買去,我以為他會永久收藏這幅畫,沒想到這么快就高價拋出。”據畫家的一位朋友透露,劉小東第一次出手價格尚不及100萬元。
熟悉當代藝術收藏的人都知道,劉小東所指的印尼藏家就是先在印尼后居新加坡的“好藏之美術館”主人郭瑞騰,這位收藏家多年來一直在從事中國藝術品的買賣,2005年11月7日,吳冠中的《鸚鵡天堂》(3025萬元)也曾是他的手筆。近年致力于內地當代藝術品的收藏,不少國內有實力的中青年油畫家的作品被其買斷,低價買進“原始股”是他的一貫手法,劉小東的《三峽新移民》在兩年內為其帶來了10倍以上的巨額暴利,不愧是眼光獨特,一買一賣獲利高達上千萬元。
在內地油畫行情一片低迷時,內地的藏家究竟在干什么呢?不少人在追捧已經熱得發燙的國畫,真正有眼光有魄力做當代藝術投資功課的先行者又有幾許?可謂鳳毛麟角。我們有的只是像“俏江南”這樣在當代油畫大幅飆升后高位去接接燙手山芋的跟風者,當代藝術的錢誰賺去了?答案不言自明。
雖然如今當代藝術品拍賣行情一熱再熱,但在幾年前卻無人問津,被藏家們視為丑小鴨和灰姑娘。記得2001年看中國嘉德秋拍時,劉小東的《走神兒》估價區區4萬至5萬元,卻仍然擺脫不了流拍的命運,去年在榮寶春拍還是這幅畫,卻拍出88萬元。王沂東的《有這么一個小院》2002年18萬元也是無人理睬,3年后在嘉德竟拍出192.5萬元。
人們不禁要問,中國有真正的收藏家嗎?他們原來在干嗎?可以說,中國當代油畫在具備高投資價值的最佳時期,被國內藏家們無情地忽略了,遺忘了。在行情突然飆升后,不少人卻大腦失控茫然追風,昔日的“原始股”已徒然變成“高價股”,許多成交價格早已高得離奇,最終將買家高位套牢,真正投資收藏的大好時機已然錯過,有些早期先行的囤積者如今大幅拉抬價格,只不過是為了他們自己出貨而已。
長期以來,由于內地油畫一直被邊緣化,沒有形成收藏傳統,遠不及西方和港臺開展得火熱,真正介入當代藝術的國內藏家少之又少,大買家屈指可數,所以一些畫家的經典作品被海外藏家低位席卷一空,實屬再正常不過。僅僅在兩年前,某些國內的知名畫家還處于一年被海外畫廊80萬元買斷的境地,可見,國內藏家并沒有給他們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土壤,即便當今行情一片大好的今天,被國內畫廊和機構買斷的畫家也為數不多。
正因為當代藝術的多數“原始股”被海外畫廊買家畫商所壟斷,行情由他們操縱掌控著,市場自然是由他們說了算。看一看當今市場紅透半邊天的這幾個“市場明星”,有幾個是國內畫廊和藏家簽約推出的?他們的行情之所以一漲再漲,毫不夸張地說,同背后的海外畫商買家大有關系。沒有他們的市場運作,想憑空拉抬沖至千萬元大關,實在是可望不可及之事。
國內當代藝術的錢被海外賺走,內中原因眾多,資金實力欠缺,投資意識淡薄,代理機制沒有形成,藝術品投資咨詢業的空白,都影響到當代藝術在內地的發展。首先,在資金實力上國內藏家遠無法同海外藏家相比抗衡。國內畫廊目前大多資金實力較弱,多數畫廊只能獨家代理名氣一般的青年畫家,幾十萬元、近百萬元一張的名頭畫家,能買斷的恐怕真沒有幾家,這類級別畫家的畫大多被海外收購囤積了去。
在選擇什么樣的畫家更符合國際市場上,海外的藏家和專業畫廊無疑更具有犀利準確的眼光。盡管我們可以斥之為“迎合西方審美需要”,但楊飛云等寫實畫風在海外不受推崇,恰恰說明海內外喜好審美的明顯差距。
當代藝術的錢被海外賺走基本已成鐵的事實,我們可以把“畫家們高喊畫價與自己無關”,看做是對國內當代藝術品收藏現狀的另一種嘲諷。低買高賣是任何市場投資的法則,“舍低就高”不是明智之舉,對藝術品收藏與投資更是犯了兵家大忌。
眼下,隨著當代藝術品行情的快速升溫,不少有實力的機構買家開始紛紛積極介入其中。但當代藝術品的收藏絕不僅僅是需要財力的事情,還需要超前的眼光與投資技巧,否則豈不是投入更多,賠得更大。像“印尼郭”那樣在不長的時間內將《三峽新移民》快進快出獲得超額盈利,才是國內藏家效仿的良好榜樣。國內藏家不應去當冤大頭只想“風光”,或過分貪圖廣告效應,升值保值才是藝術品收藏投資的根本之策。國內油畫的第一波上漲已經過去,未來的“原始股”還有待真正的收藏家去挖掘,希望在未來的拍賣天價中會有內地藏家、畫廊高喊:“畫是我賣出的,畫價與我有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