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人赴德觀展也算作品? 艾未未觀念藝術《童話》藝壇起爭議
千人赴德觀展也算作品? 艾未未觀念藝術《童話》藝壇起爭議
千人赴德觀展也算作品? 艾未未觀念藝術《童話》藝壇起爭議
時間:2007-03-28 10:16:00 來源:
名家
>千人赴德觀展也算作品? 艾未未觀念藝術《童話》藝壇起爭議
 |
由詩人艾青之子、當代藝術家艾未未在博客上發表的名為《童話》的作品草案,有意招募1001個中國人一同前往德國,參加6月舉行的第十二屆卡塞爾文獻展。目前已有3000多人報名,其中不乏地產大鱷潘石屹這樣的富商。艾未未近日在博客上發文,對各方質疑的觀念藝術《童話》及他所理解的當代藝術進行了一番闡釋。
作品初衷提供機會讓世界思考
對于這次的“作品”———帶1001個中國人去德國卡塞爾看卡塞爾文獻展,艾未未表示:“這1001個人來自任何職業都可以。它是對現狀的記錄,它呈現一種板塊狀的構成和移動,一個開放的結構,很多事件和關系會從中顯現出來。”
對于當初為何想到做這樣一個作品,艾未未解釋:“對我來說,我關心觀念和現實的關系。我希望做的作品有一定的涵蓋和表現力,不單純是傳統的物化的表達方式。這個作品它有這個可能,因為文獻展是國際頂端的當代藝術舞臺,只有在這個時候,這個作品的特征才能表現出來。為今天的中國,中國和外界的關系,我們的人群,提供一個機會,讓世界去思考。”
作者自答用當代藝術克服障礙
在艾未未看來,當代藝術就是一種個人生活的態度和方式,個人必須用一種當代的方式來解釋和理解自己的處境,“當代藝術就是解決問題和克服障礙的一種方式。”
有人覺得他所努力創造的千人共赴德國看展覽的“童話”,是對當代藝術的“推波助瀾”,甚至是掀起了一個“新浪潮”。對此,艾未未直言:“我什么都不是,我是一個真正的混混,對什么都有興趣。對什么我都知道我不可能獲得它的最終的、最真實的、結果性的含義。我只可能說,在不同的階段,有幸地進入到不同的事物中。但是不管怎樣,我所有的努力都是很幼稚、無聊的。”
既然所有的努力都是“幼稚”、“無聊”的,那么艾未未所做的“童話”等項目究竟要傳達給大家什么呢?對此,他表示:“我幾乎沒有要傳達的。如果說要傳達的話,那就是說做這個事情是可能的。”
各方回應《童話》具有反諷意味
1001人,在一些人看來,這好像在玩一個“數字游戲”。“因為藝術大師博伊斯就曾在卡塞爾種了7000棵樹,而艾未未1001個人的計劃只是大師玩的套路。”也有人很迷茫,不知道究竟是為何而去,甚至,有人擔心藝術圈內會招來流言。對此,艾未未直言,流言也會被記錄下來,“成為作品的一部分”。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藝術圈內對于艾未未的1001人組成的《童話》還是頗為認同,認為它是具有反諷性的觀念藝術作品。美術評論家、策展人李旭表示:“我雖然并不完全了解這個項目的背景,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他是利用現在的西方中心主義去顛覆西方中心主義。也就是說,中國人現在關心西方、參照西方,這點很重要,艾未未的作品正是反諷意味。”
藝術評論家朱其也認為,艾未未的作品膽子大、想象力豐富,可以說是一個藝術游戲。他表示:“艾未未設定‘1001’這個數字,正是‘一千零一夜’,而現在的中國就像一個神話。很多中國人很有錢,在歐洲的每個角落都能看到中國人旅游的身影。但是,在許多人外國人看來,現在的中國人很有錢,卻缺少文化修養。這點我在國際航班上深有同感,他們隨意嗑著瓜子,脫了鞋,將航班變成了長途汽車……”朱其直言,艾未未的作品恰恰是一種諷刺,“它是提醒在這樣一種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人在國外切不可飛揚跋扈,有損國人形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