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藝術家的品牌價值
本土藝術家的品牌價值
本土藝術家的品牌價值
時間:2007-03-28 10:08:00 來源:
名家
>本土藝術家的品牌價值
——從深圳五畫家赴日展覽談起
深圳畫家宋玉明、張小綱、陳湘波、曹劍波、戴培仁日前赴日本舉辦“中國·深圳五人展”,媒體重點報道,也引起許多藝術愛好者的關注。
深圳本土畫家聯合到外地、外國舉辦一個展覽,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
由此聯想到深圳近年來的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同樣讓人感興趣的是:還有哪一個城市會提出“關注本土”這個口號?還有哪一個城市的“本土”概念有深圳“本土”那樣獨特的內涵?深圳人為什么會很在乎“本土”兩個字?深圳美術館為什么多年以來會反復強化“本土”這個概念,并且不斷推出各種關注本土藝術的活動?本土藝術家和藝術對深圳人的藝術享受藝術消費有什么特別的意義?非本土的藝術家與本土的藝術家的藝術,在深圳人眼里有什么區別?
藝術作為文化精神產品,它的存在形式就在于一個氛圍和狀態,一個夠得上一定文化品位的城市,一定要擁有自己的藝術家群體。這些藝術家群體,以表面上似乎和普通市民無關的形式存在著,甚至以令普通民眾不習慣甚至反感的方式存在著,實際上他們的種種存在狀態更深遠地影響著這個城市民眾的生活,與普通市民有著文化生態上、對生活的多元觀察等等各方面關聯。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他們的存在,是這個城市人的文化底氣。以上海為例,因為聚集著一大批文化藝術大家,使得城市變得十分豐滿。而近些年,上海遇到一個文化上的新問題,即老一代藝術大家逐漸凋零、藝術家在國內國際流動方向的變化,使得上海藝術家群體較過去顯得日益稀薄,這就使上海的文化藝術感覺里,慢慢地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惶恐感。因為藝術家群體如果沒落了,一個城市的魅力就會突然喪失了許多。
所以,深圳人在“本土”兩個字面前顯得有些急迫,深圳這些年大力推進本土藝術、幫助本土藝術家、關愛本土藝術家,這個急迫就來自對自己所在城市理想狀態的向往。但是,深圳必然不是照搬某個它所欣賞的古老文化城市的格局,而是它在急迫的操作與熱情的鼓呼中,創造和等待一個屬于它自己的本土藝術家和藝術新格局。
其實,深圳這個中國最沒有“傳統文化色彩”的城市,雖然歷史短暫,卻快速、頻繁地疊印著許多文化人的腳印與心跡,她的每一個角落都活躍著修養不凡、技藝不俗的文化“高人”,他們可能沒有像別的城市的文化人一樣工作和活動,但卻實實在在地充實著這個城市的文化錦囊,就是說,這些人的存在實實在在地為這個城市的文化服務著,也從這個城市吸取新的養料提升著自身的文化品格。
文化永遠是一個“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歡喜、也有痛苦,有平靜、也有跌宕,深圳的這種獨特的文化格局,正蘊藏著新的文化形態、新的文化人的生存方式、新的文化體制的端倪。
從這個角度分析,深圳美術館提出的“關注本土”的學術定位、舉辦深圳美術館“2007本土年”系列展覽和學術研討活動,具有深刻的意義。
以藝術家群體為例,付出了比別處的藝術家更多的心血和勞動。比如,一批又一批的外地藝術家來了,又走了,他們在這兒或莊重或輕浮地弄他們的藝術活動。而居住在深圳的本土藝術家們,總是帶著恭敬謙虛的心情,充當了服務的角色,接待一批又一批的文化候鳥,送走一撥又一撥的大師名家。那些從古老文化中心城市而來的藝術家們,一方面有確實值得敬佩的藝術實力;一方面,面對深圳的藝術家群落,多少帶有占據文化制高點的“自流灌溉”式的俯瞰心態。世俗的心理慣性也對外來的藝術家頗為推崇,而對本地藝術家群體則關注甚少。
深圳的本土藝術家群體為這個城市的文化建設,在接納外來藝術家的時候付出了總體的文化成本。我很佩服深圳的本土藝術家們的忍耐力,他們的忍耐力,最終成就了他們的藝術。當我們有機會平心靜氣地關注他們的時候,發現深圳的藝術家群落遠比我們想像的要令人欣喜得多。作為一個深圳人,應該將藝術欣賞的目光投向他們。我越來越相信,深圳的藝術家群體,以自己獨特的、包容萬象的綜合藝術特征,在全國的文化藝術方陣中會占據自己應有的地位。恭謙和忍耐,使我們的藝術家獲得了充實和提高的空間。
用無限包容的心態歡迎一切外來的健康文化,以激活和升級本土文化藝術,深圳的“本土”就是這樣不斷激活和升級而來的。“關注本土”,就是開始莊重地、認真地檢點自己的“本土”,因為“本土”就是深圳的“文化本錢”。
因此,我感覺,媒體在報道五位畫家赴日展覽的消息時,因為有這個城市共同的急迫感,所以感覺和熱情也就十分特別,甚至用了“出征”這個詞,表達了某種興奮,也流露著某種天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