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入收藏陷阱10萬買來贗品
掉入收藏陷阱10萬買來贗品
掉入收藏陷阱10萬買來贗品
盛世收藏熱,從郵票、書畫、瓷器、錢幣到玉石、鐘表、舊照片、照相機,紛紛進入了收藏者的視野。藏品的價格也一路高揚。一本上品"小人書"從幾十年前的幾角錢炒過萬元,宋版殘書更是物以稀為貴,一頁萬元。收藏界也因此傳說著一夜暴富的神話,這些神話吸引著更多的愛好者加入收藏大軍。可是在炙手可熱的收藏神話背后,卻密布著一個又一個陷阱。小陷阱讓您花錢買個教訓,大陷阱讓您傾家蕩產。
一對老夫婦的“柴窯”古瓷
河南鄭州柴窯,據說為宋代柴世宗所創。“柴窯”瓷器“青如天,明如鏡,薄如紙,聲如馨”,簡直是精妙之極。可惜“柴窯”瓷器存世量極少,即使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也難得一件完整的“柴瓷”。俗語說“家有萬貫,不如柴瓷一片”,可見“柴瓷”之身價。
前兩年來我省鶴崗定居的榮先生是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以收藏瓷器為主,手中元、明、清等朝珍貴瓷器不少。一次,榮先生到長春古玩市場上去淘寶,一處不起眼攤位上的青花瓷器引起了他的注意,青花瓷器上有“大明宣德年制”款識。榮先生拿起來認真觀看,確定是兩件少見的真品,便給出8萬元的高價。老人見來了個識貨的人,忙把榮先生請到了家里。“我不懂得瓷器,也不知道值不值錢,可是家里欠外債太多,只能拿老祖宗留下來的兩件東西換些錢還債。沒想到你給價這么高。”
榮先生與老人聊天得知,老人姓翟,他的曾祖父的弟弟是前清宮中太監總管。在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那位太監總管從宮中拿出一部分小型瓷器帶到關東老家。后來雖然翟家敗落,但這古瓷卻一代代傳了下來。不過,家里人也沒把這些東西當回事。翟老爺子讓老伴拿出20幾件小碟、小碗給榮先生看。榮先生一看就激動了起來,“天哪!天青色的釉彩,明亮如鏡。黃土色的瓷足底,流光四射。”榮先生愛不釋手地看了半天,按他的判斷,這批古瓷可能是宋代名窯的瓷器,從瓷器的釉彩和特點看,與傳說中的柴窯瓷器極像。如果真是“柴窯”瓷器,那可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呀!榮先生咬咬牙,不動聲色地加到了10萬元,將這些“寶貝”收了下來。
回到鶴崗,榮先生一頭鉆進了自己的藏寶室,拿著瓷器鑒賞書賞玩起從長春買來的寶貝。因為一般的瓷器收藏者誰也沒見過“柴瓷”,榮先生對自己的判斷也不怎么托底。去年,榮先生帶著他的“柴瓷”特意去了趟北京,請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進行鑒定。鑒定結果讓榮先生大失所望,他拿去鑒定的這批瓷器都是贗品。
榮先生后來又去了一次長春,翟老爺子的古董攤沒再找到。榮先生說他剛搞瓷器收藏的時候,也交了不少學費。沒想到,進了門,懂了行,學費卻交大了!
人人喊打的“藏書尊者”
近兩年,孔夫子舊書網成了好多舊書收藏者的尋寶天堂,好多尋覓難見的民國舊書常常在“孔網”上得睹芳容。“孔網”的在線拍賣每晚都熱鬧異常,買的賣的,都有所得。
2006年5月,哈市的舊書收藏者小路在“孔網”的在線拍賣花了410元拍了一本民國舊書,可錢郵出去一個多月,也不見郵來書。小路給拍賣的“藏書尊者”打電話,“藏書尊者”開始說幫小路到郵局查查。他安慰小路說,書是從郵局掛號郵寄的,不會丟的,他說到郵局查詢后再通知小路。小路又等了一個多月,還是不見回音,再打“藏書尊者”電話,已經不通了。那時,小路還抱著幻想,猜測“藏書尊者”可能是外出了,誰會因為幾百元錢行騙呢?
小路這次想錯了。后來他在“孔網”上見到了書友揭發“藏書尊者”行騙的帖子,這才知道被“藏書尊者”欺騙的不僅僅是他一個人,“藏書尊者”騙走的也絕不僅僅是自己那幾百元錢。“孔網”曾列了一部分被騙者名單和金額:“周亞舉”,被騙80元;“成府路賣大蔥的”,被騙308元;“freetax”,被騙148元;“未名”,被騙1800元;“RICHARD鄄CHEN”,被騙560元;“二爺”,被騙310元;“hxx”,被騙680元;“紅寶貝”,被騙670元……被騙者有數十人之多,金額總計近萬元。
“藏書尊者”是何方人士?“孔網”信息顯示,“藏書尊者”是江蘇人,他注冊“孔網”會員是2006年2月5日,最后一次登陸“孔網”是2006年5月20日。“孔網”發帖說,“藏書尊者”的注冊信息、發帖信息和拍賣信息都是指向一個固定的IP地址,經查,這個IP地址是遼寧省鞍山師范學院的。“孔網”向遼寧省鞍山警方報案,并將相關信息傳遞給警方。鞍山警方雖然關注此案,但由于所得信息不多,“藏書尊者”的真實面孔還不清晰。盡管沒有追到“藏書尊者”,但書友的網上聲討不斷,數百人在網上跟帖留帖,譴責“藏書尊者”的犯罪行為,希望警方能盡快破案,將其繩之以法。
“藏書尊者”詐騙藏書人案件公開后,有更多收藏者開始披露被騙案例。有網友透露,去年3月,遼寧省阜新市公安局網監支隊通過多方偵察,抓獲了在淘寶網上詐騙的犯罪嫌疑人劉楊。經調查,劉楊在淘寶網上采用的詐騙手段與"藏書尊者"如出一轍。劉楊詐騙時使用的手機有8部,銀行賬號6個。
哈市以收藏日偽時期文學舊書出名的“老船長”告訴記者,收藏日偽時期文學舊書價格較高,陷阱也不僅僅是詐騙。就網絡拍賣來說,有些不良拍者雇“托兒”,故意抬高價格。參拍的時候,一定要先衡量準拍品的價值,超過了心理的底價,應及時罷手,以防吃虧上當。遇到欺騙者,要一追到底,不給欺騙者留后路。據“老船長”介紹,去年他在“孔網”上花2400元拍了一本民國版本的《愛眉小扎》,書郵來一看,不但品相達不到要求,書中還嚴重缺頁。“老船長”要求拍書人“師軍釗”退款,“師軍釗”說是幫朋友拍,他說了不算,而他的朋友又去了內蒙古,無法退款。“老船長”在網上公開了此事,得到書友的聲援,“師軍釗”在壓力下承認自己有欺騙行為,但是遲遲不退款。“老船長”通過當地警方找到了“師軍釗”,“師軍釗”這才同意退款。
九成“寶物”是假貨
去年,央視在丹陽鑒寶不慎出意外,一面戰國古鏡被主持人失手打碎,在國內引起很大反響。但這次意外事件讓媒體更多地關注民間收藏。在兩天的鑒寶時間里,有2000多件寶物送來鑒別,竟有90%以上是膺品或仿品,有的重金購入珍藏多年,不過是價值百元的普通工藝品。
古瓷收藏者龐文說,九成“寶物”是假貨,說明民間收藏確實有陷阱,這么多人上當受騙不知曉,實在很悲哀。雖然說盛世藏寶,但必須是有富裕資金后慎重選擇,別用養家糊口的錢來玩收藏,拆房賣屋就更不值了。
龐文介紹說,瓷器收藏中造假的很厲害。歷史上,造假仿古瓷分為不同檔次,有高仿瓷、中仿瓷和粗仿瓷,這些仿古瓷能迷惑不同層次的收藏愛好者。一是把新瓷做舊,去掉火氣,使新瓷有滄桑感,看起來像使用了多年的舊瓷器。龐文說,新瓷的釉光是浮散的,俗稱“賊光”,去掉“賊光”是仿古瓷的第一關,真正的古瓷,經過歲月的腐蝕,會留下各種痕跡。作偽者為了讓新瓷出現這些痕跡,有的把新瓷打破拼接,其手法有仿出土作偽、傳世作偽、自殘作偽和新器接舊器作偽等多種手段。為了讓偽造的古瓷更逼真,很多造假者還編出一些故事,迷惑收藏者,比如說是當大官的祖上傳下來的,還有的說是盜墓所得,讓收藏者防不勝防。
收藏應克服病態心理
黑龍江省收藏協會會長助理李寧先生認為,收藏肯定有陷阱。初搞收藏的人避免不了要交些學費,栽了跟頭后自然就變得聰明了,關鍵是要交多少學費才能聰明起來。有人看收藏連環畫增值快,便想搞連環畫收藏。連環畫收藏極講究品相,稍有瑕疵價格大落。同樣是品相好的連環畫,還要看連環畫的內容、畫功和畫家的知名度。盲目以為只要是幾十年前的舊連環畫就一定會增殖,這是個誤區,弄不好就掉入陷阱里去了。
李寧先生告誡說,搞收藏不掉入陷阱,要克服一些病態的心理。
首先不迷信專家。藏友初入道,找收藏名家指點是必要的,但不能迷信專家。現在自我標榜的專家太多太雜,如果不分青紅皂白,處處聽命專家,難免會吃虧上當。在電視收藏鑒寶節目中,去年的一期節目給一套齊白石通景屏估價百萬,后來媒體披露說,這套通景屏是贗品,畫的筆法、款識都與齊白石真跡相差甚遠。收藏鑒寶節目有那么多專家現場鑒別,但贗品還是能以假亂真。有的時候,不是贗品太真,而是專家水分太大。有位“專家”給自己收藏的假畫估價500萬元,如果真的按這個估價去投資收藏的話,那可就賠慘了。搞收藏還要避免盲目跟風。有的收藏者郵市火暴集郵,錢幣賺錢攢幣,字畫熱炒收購字畫。跟在別人后頭,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總吃別人的殘羹剩飯,就有可能不斷蝕本。因為,收藏熱的背后,總有不熱的時候,跟風進去,突遇降溫,就會損失慘重。李寧先生認為,剛入收藏行的藏友,應該多學些收藏知識,儲備起碼的收藏學識。如果在不了解收藏市場的行情時貿然入市,就會當“冤大頭”。
我省古錢幣收藏者孟淘君先生說,現在收藏業最大的陷阱是,大家都以為收藏是一本萬利、一夜暴富的行業。其實,任何行業都是機會與風險共存的。從以往的經驗來看,收藏這一行多為中長線,短線暴利很少。有一些藏友極為短視,總幻想自己成為一匹黑馬,整日四處尋寶,結果處處碰壁,枉交了不少學費。現在搞收藏掉入陷阱的,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為不懂行。在股市上發了財,在地產上得了利,便“磨刀霍霍向收藏”,結果花大錢買來了贗品,這樣的教訓數不勝數。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