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畫魅力獨特不應漠視
版畫魅力獨特不應漠視
版畫魅力獨特不應漠視
著名版畫家鄭作良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為版畫“抱不平”——版畫魅力獨特不應漠視.
不用畫布畫紙,不用筆墨油墨,它是一種刻刀下的藝術,這就是版畫。相比對國畫、油畫等藝術的熟悉,現在人們對版畫藝術的了解已是甚少。昨日,我國著名版畫家鄭作良在深圳市民文化大講堂,以《豐富多彩的版畫藝術》為題,配合多幅版畫幻燈片,向聽眾展示了版畫藝術的迷人魅力。鄭作良表示,人們對版畫藝術的漠視太不應該,他說:版畫是大眾藝術,版畫是高雅藝術,版畫是世界藝術!
版畫就在我們身邊
鄭作良現為中國美術館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等。在昨日的講座中,他首先讓在座聽眾中有熟悉、了解或搞過版畫的舉手,結果沒有一個人舉手,“這說明版畫藝術真的非常需要普及,而事實上,版畫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眼前、手中、家里和周圍。”鄭作良說著向大家舉起了一張百元大鈔,笑著說:“這張鈔票其實就是一張銅版畫,難道版畫不是正每時每刻在我們身邊嗎?”這個生動幽默的開場白讓聽眾們都會心一笑。
對于版畫,過去人們比較熟悉的是民間木版年畫。鄭作良告訴大家,版畫的發展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的兩個階段,“復制版畫是刻版的人和印制的人不同,印制者復制別人和前人的版畫,像流水線作坊,注重實用性、工藝性,如年畫、文化衫等;創作版畫則是從設計、刻制、印制到簽名都由一個人完成,是藝術家思想、意志、感情的體現和才華的流露。”
我國是版畫創始國
談及中國版畫的歷史,鄭作良頗為自豪:“中國是世界公認的版畫創始國,魯迅先生也說過,世界上版畫出得最早的是中國。”鄭作良通過幻燈向大家展示了中國最早的版畫,這是一幅1959年從新疆出土的后漢時期的藍色印花布,上面印有的圖案便是至今發現最老的版畫,2000多年前的中國人將圖案經刻版后印在了絲綢上。
“自漢代起至民國期間的近2000年,中國的版畫是復制版畫時代。”鄭作良介紹,唐代的《金剛般若經扉繪》是至今發現的、真正在木版上刻出來印在紙上的中國版畫,因被英國一探險家發現,如今收藏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他還以一幅宋代的版畫證明,人們常用的宋體、仿宋體的字體正是從特有的雕版藝術發展而來,有著橫細豎寬的特點。中國版畫發展至清代,開始講究顏色,而此前的版畫均以線條為主,不講究顏色。而一幅民國時期的《女學堂演對圖》的版畫,刻畫了當時女子學校對學生進行軍訓的場景,仍是三寸金蓮的女學生們背著槍支在接受軍訓,“所以我們看版畫,不僅能看到藝術,還能看到歷史。”
時至上世紀30年代初,中國版畫才進入了創作版畫的時代,而中國現代創作版畫正是在魯迅先生的倡導下發展、壯大起來的。和過去版畫內容多為招財賜福、辟邪鎮宅之類截然然不同的是,這個時期的中國版畫有著強烈的政治性、革命性、戰斗性、主題性,和時代現實、民族危機緊密聯系起來,涌現了《一九一八侵占沈陽城》、《到前線去》、《吶喊吧,中國》等優秀版畫作品。
當代中國版畫落伍了
鄭作良認為,隨著歲月的流逝、時代的變遷,中國版畫從觀念到內容與形式都沒有緊跟時代的步伐,以致有所落伍,且缺少高質量的版畫展和高水平的作品,使版畫近年人氣漸失,只有那些抒情趣味的、小品式的、形式感強的、色彩淡雅或漂亮的版畫作品比較受群眾歡迎,而這正是版畫的特色和長處。“作為一種藝術,版畫和油畫一樣,是種世界性的藝術語言,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價值,版畫有著簡潔、單純、強烈的藝術效果。”鄭作良介紹,在國外,專門收藏版畫的人很多,而國人則不太熟悉版畫,更談不上收藏版畫,這對于中國這個版畫創始國來說值得反思。鄭作良表示,盡管目前版畫市場不景氣,但他仍抱有信心,并仍在堅持版畫創作。
鄭作良在講座中還具體介紹了凸版、凹版、平版、孔版等不同種類版畫的創作技法,并現場向聽眾們 演示了版畫制作的過程,許多聽眾都以極大的興趣仔細觀看了整個版畫的制作過程,并紛紛表示對版畫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喜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