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估價500萬的鄭板橋墨竹是贗品?
央視估價500萬的鄭板橋墨竹是贗品?
央視估價500萬的鄭板橋墨竹是贗品?
【編者按】近幾個月以來,社會對收藏類節(jié)目的質疑越來越多。報道揭露以“去偽存真”為主旨的一些“鑒寶”活動卻成了一些贗品的秀場,讓受民眾歡迎的收藏類節(jié)目遇到了尷尬境地。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曾幾何時,這些收藏類電視節(jié)目普及收藏知識,為藏家排疑解惑。而今日,媒體對一些優(yōu)秀電視欄目的曝光,卻會讓觀眾對紅火的收藏類電視節(jié)目產生“信任危機”。而對這日漸紅火的收藏市場是否產生一些影響,我們不得而知,眾媒體肩上責任沉重。
剛從國外旅游歸來的著名鑒定家、書畫家蕭平近日約見本報記者,就日前鄭板橋巨幅墨竹遭質疑為偽作一事做了回應,堅稱此幅作品為真跡。他認為現(xiàn)在收藏界魚龍混雜,很多不具備專業(yè)鑒定知識的人信口開河,誤導百姓。
緣起:
鑒寶活動現(xiàn)“鄭板橋”
這幅鄭板橋巨幅墨竹出現(xiàn)在去年中央電視臺《藝術品投資》走進南京活動中。活動評選出了南京十大寶物。居十大之首的就是這幅《墨竹》圖,經(jīng)央視書畫鑒定組蕭平、徐純原、李路平鑒定為真跡。
消息傳出后不久,即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書畫鑒定家”透露:“有一幅署名鄭板橋的竹子畫,有大約8平方尺,可謂尺幅巨大,專家團給估價500萬元。但實際上,這幅畫是贗品,而且屬于高仿級別,非專業(yè)鑒定人士難以認清其本質。”并表示:“即便是鄭板橋的真跡,如此尺幅的作品現(xiàn)在市場價格也僅300萬元上下,你標500萬的價格賣,根本沒人搭理你。”隨后,又有媒體采訪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理論家周積寅,他一眼就斷為是“贗品無疑”。周教授系中國鄭板橋研究會及日本鄭板橋學會顧問。周積寅認為,這幅畫氣息不對,章法松散,竹子筆力不夠,題款“六分半書”更是達不到板橋水平。畫面上字跡模糊,力度欠缺;竹子枝桿不均,肯定不是畫竹已入化境板橋所畫。他推斷,這幅畫是清末人仿作。
后續(xù):
蕭平堅稱真跡
蕭平在鑒定方面有“江南一眼”之稱,曾師從徐邦達,也曾在南京博物院浸染頗久。昨日他對記者細細分析:有人善畫大畫,有人善畫小畫。鄭板橋就是大畫畫得不如小畫。“鄭板橋對于太大的畫吃不住。這次就是一張大畫。”一個人畫畫,畫手卷、冊頁和立軸方法會不同,早年、中年、晚年又不同,情緒好壞、身體好壞、應酬與否都會影響畫面效果。但是,有一個基本的判斷原則——“筆墨最本質的是筆性,是重要參照系。”衡量中國畫一個千年不移的標準,就是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當一張畫打開撲到眼前時,第一眼感受到的就是氣韻。所以,沒有實物放在眼前,光憑照片、電視屏幕等等,是難下定論的,除非是很惡劣的偽品。此外就是歷經(jīng)時代積累而形成的包漿,可以反映出一種時代氣息。所以鑒定強調看原作,看筆墨在宣紙上滲透的感覺,看力度、金石氣、書卷氣等等。
具體到這幅鄭板橋的墨竹,蕭平說打開一看,就是清代中期的紙和筆墨所特有的氣韻。此外,這是一幅六尺整紙15平方尺的大畫,看得出鄭板橋不像畫小畫那樣得心應手。鄭板橋善用挑筆和剔筆,帶有跳躍性。南京博物院就藏有一幅鄭板橋《竹棘叢蘭圖》手卷,上面是非常典型的板橋風格:用硬毫,讓人感覺到沙沙的聲音;用挑、剔,有風動的感覺。現(xiàn)在的這幅《墨竹》,應該屬于他的中等之作,估價在120萬左右,“這是參照一般拍賣場的價格,我們從來也沒有說過這幅畫價值500萬一語。”另外,他認為畫旁的題詩“宦海勞勞誤煞人,故鄉(xiāng)千里隔風塵。如今老種家園竹,并有余蔭蓋四鄰”寫得頗有味道,且十分切合鄭板橋的心境,造假者不可能有此水平。
有意思的是,此次各執(zhí)一詞的雙方多年前也曾有合作。1985年由江蘇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揚州八怪畫集》,其中所有的作品便是由蕭平鑒定,周積寅撰寫作者簡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