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印紐
略說印紐
略說印紐
時間:2007-03-26 08:38: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略說印紐
印紐亦稱“印鼻”,古代璽印,頂端有紐,可穿孔佩戴,先秦古璽有鼻紐、臺紐、觿紐等。自漢代有螭、龜、駝、馬等為印紐,分別為帝王百官印。私印之紐形式更多。明末以來為石章時代,福建壽山印石晶瑩如玉,絢麗多彩,田黃石的發現尤為文人雅士所珍,印紐之藝大獲發展。清初中期,楊玉璇善制古獸、人物諸印紐,作品豪放精嚴,古拙有致,神形兼備。周尚均作紐渾古樸茂,大膽夸張,更善于用于夔紋圖案作博古平紐,巧工細雕,有針線難入之精微,兩人皆為當時閩中制紐巨匠。數百年來福州一帶制紐名手輩出,可謂人杰地靈。金、銀、銅、鐵、玉、石、竹、木、牙、骨等材質均可制紐。獅、鳳、夔、龍、螭、辟邪、麒麟、金蟾等瑞獸珍禽皆可入紐。十二生肖、人物、博古、山水、花鳥、蟲草、鱗介等亦是常見紐飾。舊時,民間傳統喜慶吉祥題材印紐如:福在眼前、吉祥如意、馬上封侯、皆大歡喜、觀音送子、劉海戲金蟾等更受世人青睞。
晚清,壽山印石薄意雕刻技法高度成熟,以刀代筆,將中國傳統山水、蟲草、人物等畫意用淺浮雕形式表現在石章之側,這是印紐雕刻藝術呈現的一種新面貌,一件上佳的印章薄意墨拓猶如一幅微型版畫,雅逸可人。薄意刻制手法難度極高,雕刻者要有中國繪畫筆墨基本功,它講究構圖、層次、刀工、線條、拋光技藝,薄意雕刻藝術要領是:精細、簡練、含蓄、脫俗。林清卿,清末民初閩中薄意制作一代宗師,他的作品中,花鳥、人物、山水無所不精,運刀如神筆,勾剔爽潔明快,格調高古,清趣無限,耐人尋味。滬上名印家,我友袁慧敏兄對印石、印紐研究頗深。他說:“印紐藝術是中國印章鑒賞的重要部分,印紐是中國五千年石雕、石刻的一個縮影,它集圓雕、浮雕、透雕、線刻等工藝之大成。小小一方印紐,囊括了雕刻、書法、繪畫藝術之精華。鑒賞印紐應審視幾個要點:布局是否穩妥,刀工是否圓渾、精巧,修光打磨是否到位,線條應流暢,紐式要古雅,人物紐開相最關鍵,古獸紐動態應合理,動物的頭、眼、鼻、爪、尾、須發等細部刻畫要自然傳神,給人的感覺要雄渾、大氣、古樸、典雅,方是上乘之作。”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