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會述說——記民間雕塑家劉貴忠
“泥土”會述說——記民間雕塑家劉貴忠
“泥土”會述說——記民間雕塑家劉貴忠
泥士會述說嗎?你肯定不相信。可是當你看過民間雕塑家劉貴忠的作品后,你就不得不相信,泥士不僅能述說,而且還能唱出許多精美的歌。為泥士塑魂,讓普普通通的泥巴唱出不同風格的歌,這就是民間雕塑家劉貴忠一生追求的最大樂趣。
天津是民間藝術的沃土,海河水滋養了無數心靈手巧的民間藝術大師。被大家稱為“泥人劉”的劉貴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位著名的“泥人劉”的確是一位來自民間的藝人,他從未拜師學藝,也沒有進過專業的美術學校。他完全憑著自己多年的鉆研和摸索,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泥塑人物。他塑造的形象十分廣泛,他用泥巴做出偉人、歷史名人、同事好友,還有眾多的市井人物。近幾年,他還嘗試用泥巴表現抽象的東西。
外表樸實無華的劉貴忠,從小就是個心靈手巧的人。上學時,一次他偶然與伙伴們走進了當時的天津藝術博物館,看到這里陳列的泥人張作品時,他呆住了,他既被民間藝術大師的精品所震撼,同時,他內心深處的那顆藝術之心也萌動了。從未捏過泥人的他對同伴說“我也能捏和這一樣的東西”,同伴們的哄堂大笑讓他從夢想中回到現實。為了不輸面子,也為了心中那個越來越強烈的藝術夢想,他開始與泥打交道了,誰知這一捏就是30余年。
劉貴忠確實與泥塑有緣,雖然他從未親眼看人捏泥人,更沒學過,可他憑著感覺硬是捏出了他的第一批作品,一向對任何事都要求嚴格的父親說真像,這讓劉貴忠增強了信心。于是他買回一些人物繪畫集、攝影集,研究面部的結構,還購置了硬木拍板、小鐵鏟、各式壓子泥塑的基本工具,開始了自己的鉆研之路。他早期模仿泥人張、薊縣于慶成的作品,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漸漸地形成了他自己特有的風格。
劉貴忠創作的題材豐富,創作手法大膽,但又不失天津特有的地域特點和多姿多彩的風俗民情。他說:“天津這片土地給了我無盡的創作源泉,我在創作每一件作品時都是帶著激情的。”他的作品既寫實又寫意,寫實與寫意相結合。從民間來的劉貴忠,把一股鮮活的民間氣息帶到了泥塑藝術中,他的創作豐富了自泥人張以來天津形成的獨特的津派泥塑風格,他的作品已從民間登上了各大藝術博物館。他在香港展出作品時,受到了中外觀眾的好評。劉貴忠最新創作的作品《飯轍》表現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勞苦大眾的生活現狀。作品《奶奶烙餅》表現出孩子們面對香噴噴的烙餅截然不同的態度。每一件作品都是那樣栩栩如生,好像塑造出的人物正在那里述說著什么。專家們認為,他的作品最大的特點就是給作品“鑄魂”,人物的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那么神韻十足。
每天和泥土打交道的劉貴忠,笑言自己只會和泥土“傳情”,已經不善于與人打交道了。他覺得自己的作品能陶冶情操,讓他看到了創作的意義。他說,是泥塑改變了我,我沒有多少文化,可是我在塑造每一件作品時都要仔細了解人物的背景情況,了解人物的內心世界,我走進了一個個泥塑人物的內心,是他們教育了我,讓我懂得了更多的東西。我覺得能讓我靜下來的是泥塑創作,能讓我進入更高人生境界的是我的泥塑人物。我把我的全部感情給了泥塑,泥塑也給了我許多東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