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赫“六法論”與書法藝術
謝赫“六法論”與書法藝術
謝赫“六法論”與書法藝術
時間:2007-03-26 16:48:00 來源:
名家
>謝赫“六法論”與書法藝術
--李迎春
謝赫(479—502年)是六朝時期南齊的肖像畫家兼評論家,他總結了過去繪畫的實踐經驗和理論著作的成果,創造出一篇言簡意賅、具有科學性、系統性的繪畫理論——《古畫品錄》。這篇著作的精華所在就是文章一開始所提出的“六法論”。他說:
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
所謂“氣韻生動”是把生動地反映人物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征作為藝術表現的最高準則。就是畫面上表現的東西要有韻律,有生命,有思想感情,總而言之就是要“神似”,有一種感人的力量打動每一個觀賞者。如何達到這種境界呢?要看畫面所表現的“骨法用筆”如何,即線條勾勒是否得體到位,整個形象是否顯出骨力等等。如果用筆不當、失度,違背規律,就會使畫面失去精神。用筆從何而來的呢?是來自客觀物象本身,并非臆造。所以要“應物象形”。就是看它輪廓是否正確如實,神采是否一致,不能畫虎類犬。做到了這點還要看“隨類賦彩”如何。要看畫面的顏色是否合于該物象應有的色彩,就是必須以自然為師才行。“經營位置”是看看畫面上的整體結構布局是否合適,是否疏密得體、輕重適宜、大小合度、遠近得法。這就需要依據客觀實際,又要從內容出發,合乎規律的進行構圖才行,使物體互相聯系成為一個主題突出、個性鮮明的完整作品。“傳移模寫”,是指除了以上師法自然外,還要以古人為師和吸取別人的好經驗,對優秀作品進行臨摹和復制,這是任何從藝者藝術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六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整體,“氣韻生動”是畫品的最高美學準則,謝赫把它視為“六法”之首,其他五法是達到“氣韻生動”的必要條件。
謝赫提出的“六法論”,對書法藝術也具有啟發和借鑒作用。其中蘊藏著書法藝術的主要因素:用筆、用墨、結體、章法,及學習書法的重要手段—臨摹,更重要的是“氣韻生動”也可作為書法藝術的最高標準。
“氣韻生動”,揭示書法藝術本質的一個完整概念,它包括有暢達的氣息、濃郁的詩情與和諧的律動等等含義,是書法藝術應遵循的不二法門,已深深凝鑄為中華民族的心理結構。“氣”是指我們先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最高觀念,萬事萬物都以“氣”為其本源。書法家貫“氣”于心,從而作品中方能具有與宇宙相通的混融之氣。“韻”指旋律、韻律,是主體通過書法的創作和欣賞對線條的一種有節奏的抒發、感受。王僧虔《筆意贊》曰:“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于古人”。黃庭堅云:“書畫以韻為主。……收書畫者觀予此語,三十年后當少識書畫”。可見,“氣韻生動”已成為書法藝術的生命線和主要特征。
“骨法用筆”,寓指書法中筆法。所謂筆法,含義有二:一是研究點畫形態之變化,二是研究筆毫之運動。“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一幅優秀的書法作品,無一不是靠線條的長短、粗細、方圓、藏露、曲直、向背、肥瘦等對立因素表現出來的,用筆的中側、質感、韻律、筆勢、骨力等為不逾之理法,不能易之。張長史“折釵股”,顏太師“屋漏痕”,王右軍“錐畫沙”、“印印泥”,懷素“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索靖“銀鉤蠆尾”等,前輩書家深入細心的感悟生活,總結經驗,創造性的豐富筆法,給我們留下了珍貴的藝術遺產,我們要在學習先人成果的基礎上,積極創造出具有時代意義的書法語言。
“應物象形”,寓指書法中結體。漢字之所以能夠成為書法藝術的載體,是因為漢字的象形性,具有空間意識,這就給書家對字體的處理提供了豐富的表現空間。書寫時要符合協調對比、變化統一等形式美的原則,字的空間安排要“自得盈虛”,字與字之間要“相承起伏”。王羲之曰:“分間布白,上下齊平;君其體制,大小尤難。大字促之貴小,小字促其貴大,自然寬狹得所,不失其宜”,唐歐陽詢總結出“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等三十六法,“疏處可以跑馬,密處不能容針”,可見,不同時代書家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結字審美觀念和書寫標準。
“隨類賦彩”,寓指書法中的用墨。國畫中的“五墨”是指焦、濃、重、淡、清,“六彩”指黑白、干濕、濃淡。如能將國畫中的墨法恰當的運用到書法創作當中,定會呈現出墨的韻味及微妙奇幻的色彩變化。古人云:筆墨之道,有筆則有墨,無筆則無墨。“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墨之血也”。可見古人對用筆的重視,以水墨并稱,墨處于從屬的地位。用墨必須以筆法為基礎,以勢力為后盾,以節奏為依托,才能表現墨色氣韻生動的藝術效果。明代書家王鐸“漲墨法”的運用,就是在筆法純熟、功力深厚基礎上的成功嘗試。墨的效果如何,同時與筆法的提按、輕重、緩急和紙質也是密切相關的。
“經營位置”,寓指書法的章法。章法就是通篇的置陳布勢。欣賞書法作品,第一眼印象便是章法,故立意謀篇為學書之大事。章法由點畫、結構、墨法、筆勢組合而成。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馮班所謂“黑之量度為分,白之虛凈為布。”學書不但要從筆墨處求章法,更要從無筆處求章法。“行款中間,所空素地,亦有法度,疏不至遠,密不至近。”鐘鼎之文,章法大小錯落,如麗天繁星;篆隸之字字距疏行距密;楊凝式“韭花帖”筆勢裹束,疏而不遠;張瑞圖、黃道周等行草字距密行距疏……我們從中可以領略到書法藝術不同的形式美。
“傳移模寫”,寓指學習書法無捷徑可尋,臨摹古代碑帖墨跡是學書的重要途徑。學習傳統,目的在于把握其內部客觀規律,以古人之規矩 ,運我之性靈。臨摹之法,一要觀察得仔細;二貴于從形似到神似。豐坊云:“學書者,即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帖,于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于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帖中來,然后能成家數。”如急功近利,希榮慕勢,不知筆墨道理,到頭來天機泯滅,暮年莫得。
謝赫提出的“六法論”,在理論上奠定了中國繪畫基本的美學標準和獨特的表現法則,不僅在繪畫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產生深遠的影響,我認為將其“意象”滲化到書法創作、欣賞全過程中,將會對書法藝術賦予更深的含義。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