惺惺相惜 潘玉良與張大千交往二三事
惺惺相惜 潘玉良與張大千交往二三事
惺惺相惜 潘玉良與張大千交往二三事
時間:2007-03-24 08:38:00 來源:
名家
>惺惺相惜 潘玉良與張大千交往二三事
 |
 |
潘玉良比張大千大4歲?!按笄У堋薄ⅰ坝窳即箧ⅰ保嗽诮甑慕煌?,稱姐道弟,結下深厚的友誼。目前正在合肥省博展出的“畫魂——潘玉良作品展”中,有一幅彩墨《豢貓圖》立軸,從這幅畫上我們除得到了藝術欣賞上的高度滿足,還為此畫背后一段故事所感動。
1956年5月,57歲的大千先生第一次赴巴黎舉辦畫展時,他第一個要見的人就是61歲的“玉良大姊”,這是他1937年與玉良南京分別后的相逢。畫展期間,玉良多次請“大千弟”到家敘舊。一天下午,玉良備了一桌酒菜,陪客的只有常玉和王守義兩人。常玉,四川人,旅法著名油畫家;王守義,河北人,早年赴法勤工儉學,與鄧穎超、聶榮臻同班同學,后在巴黎開飯館,現為旅法華僑俱樂部主任。邀四川同鄉陪客,請高級廚師做菜,可見玉良的用心。一盤辣椒紅燒鯉魚,一碗香噴噴的四川魚乍肉,“萬里海外,能在大姐家吃到如此考究的家鄉菜,恐怕是找不到第二家了!”大千吃得很開心。
敘舊長談,夜深人靜,巴黎圣母院的鐘聲在塞納河畔上空回蕩。大千先生的視線投向墻上圖釘按著的一幅彩墨畫,它是玉良剛完成的立軸《豢貓圖》。兩只與真貓一樣大小的白貓,相互嬉戲,形象生動。背景是簡筆山石,斜出的枝頭擺動幾片綠葉,筆墨清雅,主題突出,大千手捋胡須,賞畫入神?!澳茉谏厦骖}幾個字嗎?”玉良說著,常玉便取下畫,王守義清理案桌,大千略加思索,揮毫寫下五行長長的題語:“宋人最重寫生,體會物情物理,傳神寫照,栩栩如生。元明以來,但從紙上討生活,是以每況愈下,有清三百年更無進者。今觀玉良大家寫真所豢貓,溫婉如生,用筆用墨的為國畫正派,尤可佩也?!毕旅媸锹淇钼j印(見圖)。這時,大千又發現玉良臥室鏡框內一幅墨荷畫,好面熟,原來是他20年前繪贈玉良的。
早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潘玉良在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任教,家住上海,與當時同住滬上的張大千就有交往。1936年,大千受聘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二人交往更加密切。一次潘玉良畫作在南京展出,第二天發現多幅畫被破壞,有的還寫有“青樓女”等不干凈的話。就在這次玉良決定二次赴法前,大千特作《墨荷圖》惠贈,玉良一直掛于臥室。
1956年7月,潘玉良赴英國倫敦辦畫展之前,她致函邀請卜居巴西“八德園”的“大千弟”,結伴同行。這次在倫敦大千又為玉良畫了幅國畫《百感圖》。畫面上一位古裝老人,雙目炯炯,長須拂胸,佇立曠野,兩袖清風,風吹草動,憂心忡忡。畫中自作七言詩一首,并有“請吾家玉良大姊教正”字樣。這幅畫連同《墨荷圖》現均藏安徽省博物館。
1957年秋,張大千特約潘玉良攜帶20幅畫與他的畫作赴臺灣同臺展出。其間,二人還合作一幅四尺整宣橫幅《梅竹圖》。1978年大千先生移居臺灣后,此畫被臺北美術館收藏。
1959年,巴黎博物館成立永久性中國畫展覽,潘玉良以她“中國留法藝術學會會長”的身份,邀請張大千赴巴黎。大千攜12幅作品參加了開幕式。也就是乘此機會,潘玉良精心為張大千雕塑了一尊銅質頭像。大千非常滿意,并捧抱銅像一起拍照留念。法國政府有個規定,潘玉良作品未經批準不得出境。這尊與大千臉面同大的頭像,現藏巴黎現代美術館。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