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亭山色圖》品鑒
《松亭山色圖》品鑒
《松亭山色圖》品鑒
倪瓚(1301年至1374年),原名王廷,字元鎮,號云林,江蘇無錫人,“元四大家”之一。
倪瓚通過長期對太湖地區山水的觀察,形成了以濕筆勾皴打底,再輔以濕筆干皴的方法來表現土石的紋理特征,并巧妙地運用墨色變化來反映山石的體態,突破了“中鋒用筆”的古法,善運側鋒,創“折帶皴”。倪瓚畫山石時,大致是先畫出石形,作皴時,先橫后豎,拖鋒轉為側鋒,偃筆粗擦,相互交疊如折帶狀,然后再加濕筆皴擦,層層加深,逐漸現出背向,最后以淡墨略加渲染。整個過程筆道極簡,筆意枯峭而松潤,簡略而深厚。又間雜小斧劈皴、豆瓣皴、披麻皴而成,又有逆鋒、搶鋒之處,無論力度、速度均變化多端,給人以圓厚之感。這是倪瓚成熟時期慣用的處理方法及繪畫技巧,《松亭山色圖》也是這種風貌。
《松亭山色圖》典型地反映了倪瓚的成熟畫風。1372年為潘仲輝所作,水墨清華,采用了一河兩岸式構圖,前景汀樹兩枝,修竹幾叢,房舍屋舍掩映其中;遠景低嶺緩緩延伸,天真幽淡,中景一片空白,左側畫出一沙渚,在空寂蕭瑟的氣氛中增添了一份活躍。一切皆出以簡筆疏朗,自有一種空闊高曠的境界。與倪瓚的那種自甘寂寞、與世無爭的性格相近。樹木兩枝,無故意的交錯與盤曲,樹梢有椏槎分布,老藤懸蔓,轉折主次,左揖右讓,絲絲分明;樹葉短筆斜擦,有松動之趣,樹干呈縱向,有上升之勢,坡石呈地道的折帶皴,疏而不簡,頗具質感,這是倪瓚的獨創。
其實,“一河兩岸”的三段平遠的構圖法,即近坡雜樹數株,遠景云山一抹,中隔湖水一汪,是倪瓚慣用的手段。這種倪氏圖式最早出現在《六君子圖》中,而在他晚年創作的《容膝齋圖》中發揮到了極致。具體地來研究倪云林三段平遠式的構圖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畫家總是在近岸前景畫有坡石、枯樹、翠竹和空亭。空亭可以說是倪氏繪畫中獨有的景物,是他繪畫的母題。對其在構圖意義上的美學價值宗白華先生有過精彩的分析:“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置空亭一所。戴醇士說:‘群山郁蒼,群木薈蔚,空亭翼然,吐納云氣。’一座空亭竟成為山川靈氣動蕩吐納的交點和山川精神聚積的處所。”倪云林每畫山水,多置空亭,他有“亭下不逢人,夕陽澹秋影”的名句。楚默在研究倪云林的構圖思想和技巧時指出:倪氏繪畫中的空亭有著象征的意義。以亭的空無一物,象征人的胸無一塵;以亭的吐吶山川靈氣,象征心物的交流融合,它事實際上是畫家主體生命的化身。
《松亭山色圖》右題識數行,位置慘淡經營,倒是那糟糕的乾隆御題,破壞了畫面。此圖曾經清內府收藏,上鈐“乾隆御覽之寶”、“石渠寶笈”,清末流入民間,后歸王季遷收藏,并于20世紀40年代攜往美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