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藏亞洲化——南條史生將讓森美術館成為東京當代藝術心臟
典藏亞洲化——南條史生將讓森美術館成為東京當代藝術心臟
典藏亞洲化——南條史生將讓森美術館成為東京當代藝術心臟
時間:2007-03-24 09:22:00 來源:《當代藝術新聞》
資訊
>典藏亞洲化——南條史生將讓森美術館成為東京當代藝術心臟
(南條史生)
南條史生,絕對是一位擅于妙語解頤之人。他總是笑容可掬,雋語不絕。自70年代以來,他策劃過的展覽難以盡數,在日本以及海外的國際藝術舞臺上都相當活躍。今年,他為新加坡策劃了首屆雙年展。11月,他接任了東京六本木森美術館館長一職,旋即受邀參與臺北參加雙年展論壇。未來,他要運用什么策略經營、領導「三歲」的森美術館邁向下一個里程碑?
位于東京六本木森大廈第53層的森美術館,自11月起,前任館長David Elliot正式交棒給副館長南條史生,預示森美術館將面對嶄新的未來。過去三年來,森美術館前任英國籍館長David Elliott,在日本可謂極為難得的一位『老外』館長。Elliott在開館前兩年,便受到森美術館主席竭誠的邀請,來到六本木投入準備工作。2003年10月開館首展【Happiness: a survival guide for art and life】就一舉創下73萬參觀人次的世界紀錄,也就是說,平均一天就有高達7,860的人進館參觀,相信這漂亮的數據早令亞洲其它美術館眼紅。幾乎可以說,森美術館擁有別家美術館望塵莫及的先天優勢。東京大地主森集團規劃的六本木都市更新計劃下的森大廈,除了擁有全日本數一數二的高樓觀景臺、東京夜景在落地窗前盡收眼底之外,外圍的購物中心也決對是吸引人潮的加分作用。
過去三年來森美術館總共舉辦過16檔展覽,其中,比例最高的就是所謂的跨領域展覽(時尚與工藝等),總共有5檔、聚焦在亞洲藝術的展覽有3檔、非亞洲的海外展覽有4檔,而日本主打本當代藝術也是4檔。算一算,三年下來標榜亞洲藝術的展覽好像也沒有超過總數的一半。顯而易見地,這座美術館的定位,圓滑地說是多元活潑,批判一點說,它是明顯失焦。南條擔任館長后的一項目標,便是推動亞洲與日本當代藝術展覽,這將是森美術館未來企劃的一項重要策略。今后他構思的幾檔展覽中,都會竭力讓亞洲藝術家有所凝聚。
令他反復思量的問題是「什么樣的美術館能夠適切地融入東京?」因為每一座美術館都有它自己所屬的區塊與時間脈絡。所以他希望能尋找不同于復制西方的經營策略。這樣的逆向思考與因地制宜的模式,勢必讓森美術館的營運更臻穩定成熟。由于2007年的展覽時程早已底定,因此他引頸期盼能另辟蹊徑,為2007年以后的展覽注入新的元素,像是主題展覽就可能多方邀請藝評家的策劃來延伸展覽的可能性。而南條本身的策展經驗,在日本藝壇首屈一指。從1997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1998臺北雙年展、1998年透納獎(Turner)評審、1999第三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2000雪梨雙年展、2000德國漢諾威(Hanover)世界博覽會日本藝術評選專家、2001橫濱三年展、2005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評審到2006新加坡雙年展總策展人,這么頻繁地在國際間往返,南條的名聲在藝壇可以說家喻戶曉。憑著他良好的英語能力、外交手腕以及國際人脈,他所能賦予森美術館的,除了更進一步打造森美術館的國際知名度以外,就是深耕亞洲與日本藝術典藏。
事實上在日本,已經有幾間美術館非常積極地典藏亞洲藝術品,而南條決定今后將針對亞洲化的藝術品進行收藏。自2005年、在森美術館開館后的18個月,就決定開始作永久性的當代藝術收藏。從【The Elegance of Silence: Contemporary Art From East Asia】這一檔展覽中就收了韓國藝術家Ham Jin、Song Hyun和Yoo Seungho的畫作。在【Follow Me! Chinese Art at the turn of the Millenium】展覽里,邵逸農和慕辰、王慶松、翁奮、陳文波和尹秀珍的雕塑作品都已列入典藏。還有一些關于建筑的攝影作品從杉本博司的展覽【Hiroshi Sugimoto: End of Time】中收購。另外,提出六本木之丘和表參道之丘這兩個都市更新的家族集團二代掌門人森稔(Mori Minoru)的柯比意(Le Corbusier)之收藏,也進了森美術館的庫房。到目前為止,森美術館擁有數十件亞洲當代藝術。基于空間的理由,這些作品不在近期之內不會在美術館中常設,但是可能會外借給其它機構。最令人好奇的美術館年度典藏預算,目前館方不愿意對外公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每年的收藏比例會逐漸遞增。 當今亞洲區域的藝術發展越來越重要。在這個趨勢上,憑著南條的經營策略和國際人脈,還有森美術館本身的優勢,相信以主力推動亞洲和日本年輕的當代藝術和亞洲當代藝術,勢必對亞洲藝術的發展前途與收藏能量,會有不凡的影響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