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莫以產地論英雄
印石莫以產地論英雄
印石莫以產地論英雄
中國傳統的印石產地委實不少,除人們熟知的青田、壽山、昌化外,還有內蒙古、遼寧、山東、湖南、湖北、廣東等地。而不同坑口、礦洞,不同名稱的品種石更是數不勝數。僅壽山一地,能叫出名的就有近二百種,青田石品名也不下百數。其實,這中間有許多印石,盡管坑口有別、名稱各異,甚至產地不同,但外觀顏色,質地差別卻很小,非原產地第一線的石商、石農,一般人是很難區別的。即便專家,也常常是見仁見智。尤其是某些古印章的材質,其坑口在歷史上也許僅僅是曇花一現,產量很少,當時無記載,采掘殆盡后,便銷聲匿跡。時至今日,一旦出現,誰都確認不了,這也是常有的事。比如青田中的燈光凍、壽山石里的艾葉綠,均為印石中的名品,史料中也早有記載,但誰也沒有見過真正的實物,至今仍各家講法不一,爭執齟齬不斷,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想,印石是大自然造化的恩賜之物,具隨意性、偶然性,不可捉摸性,幾無規律可循。因此,衡定印材的價值高低,不能單純以產地、坑口排座次。任一產地,坑口所出之材,都是優劣互見,懸殊很大。名坑中也有劣石頑種,而不起眼的產地坑口中,偶爾也可能會發現佳品良材。比如,一塊產于壽山的中低檔田黃,就敵不過一枚色質俱佳的昌化田黃,也無法和上品的坑頭凍或旗降石相較;一方血色蕪雜,質地板結的雞血石,甚至還不如一方靈凝通透的青田石。去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拍賣會上,一塊田黃擺件,重不足200克,成交價竟達4000多萬。而其他一些上拍的田黃玩件或名人印章,卻僅值幾萬、十幾萬,有的還慘遭流標。個中原因,不言而喻。
看來,作為一般的藏玩愛好者,面對自己心儀的印石,有時不必刻意去關注是何品種名稱,暫時弄不清,可以先放一放。也不能迷信某些什么都涉獵的萬金油式的“專家”,因為印石印章為冷門藏品,好者不多,識者更少,非專一研玩之人,實難細辨。更無須依賴所謂儀器檢測判定,因為印石家族太龐大,品種過于繁雜,礦物構成均為多種化學成分的復合型,就和白菜蘿卜的營養成分一樣,雖可以用儀器檢測,但應該是明確了對象之后再檢測,而不是必須檢測了以后再來認定是否蘿卜白菜!
鑒于此,我認為,鑒識印材最好,也是最簡單的方法,應該是以顏色、質感、奇巧、珍稀、件頭等方面去逐一對比,逐項品評。對這類純天然的生成物,直覺和眼學最重要,也是最準確的。套用一句司法上的經典語:“佳優面前,石石平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