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飛鴻:劉慶和的水墨藝術
目送飛鴻:劉慶和的水墨藝術
目送飛鴻:劉慶和的水墨藝術
時間:2007-03-23 11:31:00 來源:
名家
>目送飛鴻:劉慶和的水墨藝術
殷雙喜
劉慶和給我的印象是“癡黠各半”。前者是說他對于水墨藝術的那種執著和投入,絕非他日常生活中與人幽默說笑時的那般輕松。后者是說他對世俗生活的率真、單純、樂觀,體現在不無調侃的人物造型中,充滿真性情。古人嘗云:“手揮五弦易,目送飛鴻難”,而劉慶和在他那些被人稱之為“都市水墨”的作品中,用畫中人物微妙的目光,表現出對天邊云際有所眷戀的、捉摸不定而又迷惘的心緒,僅此一點,就可以確立劉慶和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獨特位置。
劉慶和對中國畫中遠離生活真實,一成不變的套路樣式不屑一顧。他將自己的工作概括為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關注當下生活,以水墨的感覺、思維和生活方式,突出人和生命這一永恒主題。他不描繪具體的城市生活場景和事件,而是著重于表達城市生活的無聊、無奈和空虛。作為一個優秀的當代人物畫家,他知道試圖全面細致地描繪現代人的精神生活是不現實的夢想,但他可以從某一個性化的角度按捺激情,靜觀現代城市生活潮流中的泳者。由此,在意識到繪畫對于精微表達現代人的心理變化的局限的同時,他投入更大的熱情,觀測隱遁在現代人的面部后面的無盡思緒和個人化的私秘取向,揭開舉目可見的忙碌與悠閑,將那埋伏在人的內心深處的靈魂軌跡呈現給我們。
由此,我想到東晉人物畫大師顧愷之所畫的《洛神賦》,曹操的小兒子曹植在洛水之濱隔岸張望自己的情人,遠水泛流,洛神含情脈脈,似來又去,她的身影與目光傳遞著一種可望而不可及的無限惆悵。這位讓人神往并舍命追求的女神,可以視為以資本力量為基礎的現代社會的一個隱喻,我們在每一個清晨從昏睡中醒來,回憶夢中那些無從解答的奇特情景和錯位的心情,靠著自我陶醉的勇氣走出家門,融入城市街道的河流踉蹌前行。劉慶和以那些洋溢著青春體溫的水中少女,展現了他在藝術中挽留生命的努力,隱約將我們帶到一個幻覺的世界,無論這些兒童與女孩的眼神中有著何種秘密,我們與之對視都可以直指本心。不妨將劉慶和的作品看作一面鏡子,在其中我們既可以看到這個時代的別人的生存狀態,也隱約可見我們自身的綽約風姿。值得注意的是劉慶和畫中無處不在的水與網的意象,它們表達了現代人囚禁與解脫、限制與自由的矛盾欲望,任何一個充滿理想而又被現實纏身的人,都可以從中品味生命的無奈與艱辛。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