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王小波裸雕作者鄭敏:有人想炒作我
對話王小波裸雕作者鄭敏:有人想炒作我
對話王小波裸雕作者鄭敏:有人想炒作我
時間:2007-03-22 09:13:00 來源:
名家
>對話王小波裸雕作者鄭敏:有人想炒作我
 |
關鍵字:鄭敏 王小波裸體雕塑 風波
記者趙安然報道 廣州美術學院學生鄭敏創作的王小波裸體雕塑“橫空出世”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引起了文化界和藝術界極大的反響。該雕像曾獲邀參加本月舉行的上海國際雕塑年度展,但因王小波家人強烈反對,最終將無法公開展出。而卻由此發了"王小波裸體雕塑風波",此事被媒體炒得沸沸揚揚。昨日,大洋網記者采訪了鄭敏,他以平淡的口吻講述了這起"王小波裸體雕塑風波"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及幕后故事。
“是別人在炒作我吧”
初次見鄭敏,覺得他學生氣十足。但詳談下來發現,他的看法比很多人要成熟。對于有批評指鄭敏想一夜成名,用"王小波"的裸體炒作自己,鄭敏笑了笑說:“他們覺得這是我炒作,但可能是其他人在炒作我吧。”
他表示,做雕像的時候根本沒去想這些事情,而對于別人的誤會,鄭敏也覺得無所謂。“你有沒想過站出來澄清chr(39)我不是這樣的chr(39)?”記者問道,鄭敏淡淡地搖搖頭,“我想沒必要。我做雕塑是希望通過一層層的展覽被大家認識,并不是通過炒作?!?
“兩人”共同決定“裸”
當被問到為什么要做裸體雕像時,鄭敏表示裸體更加能表現王小波“直”的思想。他認為,決定雕塑的裸體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作者的因素,另一個是雕塑的主角的因素。首先一直以來接受造型藝術的熏陶,鄭敏了解人體是最干凈,最美的,在創作時他會考慮裸體是否會更美。另外,這次雕塑的人是一個直爽的人,因此想通過最直白的形式表現王小波最“直”的一面。
鄭敏還靦腆地對記者說,他覺得自己與王小波有點相似,外表都有點害羞、內向,但內心是熱情率直的,不拘泥于傳統。所以他讀王小波的小說能產生思想共鳴,得到精神上的解脫,這是創作他雕像的原因。而王小波直白且干凈、天馬行空的語言讓鄭敏印象最深?!凹热凰男≌f可以如此直白地描寫,那創作他的雕塑也可以直白地展現他的身體。”鄭敏說。
我欣賞反對的意見
在制作王小波雕像的過程中,鄭敏曾把一些照片放在"王小波門下"論壇上。網友們議論紛紛,其中有兩位網友的話讓鄭敏印象深刻。一個網友說:"難道王小波那種直白的思想一定要用身體去表現嗎?"另一個網友則認為,鄭敏這個雕塑是跟王小波書里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這兩種觀點剛好針鋒相對。
該論壇隨即發起網友調查,結果有41%網友反對雕像展覽,而有44%的人則支持鄭敏。他樂觀地認為這就證明大多數人是贊同的。而對于不接受裸體雕像的反對意見,鄭敏覺得很有意思,"如果我做一件事情大家都贊同就沒趣了,我很欣賞他們的反對意見。"他認為有人反對自己作品對他來說是好事。
“王小波裸體紀念像”的作者鄭敏站在雕塑旁。作品不能到上海展出,顯得有點無奈。 關志文 攝
"坐在地上的騎士"不被理解
鄭敏在博客上描述王小波雕像時說到:“他是一個坐在地上的騎士,一個自由的人”。“為什么是這個騎士坐在地上呢?”記者很好奇。鄭敏解釋到,廣州雕塑院的唐大禧老師曾創作了一個騎在馬上的裸體雕塑,而自己這次創新該有所創新。
而王小波的夫人李銀河女士也認同這一點。鄭敏就雕像的事征詢了李銀河的意見,并向其借了王小波的生活照。隨后,這尊王小波雕塑獲邀參加上海國際雕塑年度展,鄭敏在得到李銀河的認可后答應參展。
可惜后來裸體雕像遭到王小波的母親和姐姐的反對,主辦方迫于壓力和肖像問題,最終沒讓這尊雕塑參展,改為收藏。“我能理解他們的看法?!编嵜艉芴谷弧!八麄儾焕斫馕业淖髌?,是因為他們接受的是中國傳統美的教育,可能覺得裸露很丑。而我學的造型藝術講究真即是美,這又跟傳統不一樣了。”
怎能放棄自己的“語言”
這次的風波已經過去,現在的鄭敏恢復了平靜,“可能就像我媽媽說的,很多事情不是想象中那么好?!敝八驗槭チ穗y得的參展機緣而感到難過、失落,但現在從鄭敏的眼里,記者已看不到挫敗感,相反他流露出對未來的堅定。
"我以前認為藝術家應該自我,像王小波一樣特立獨行。但經過這件事我會懂得去關注社會大眾對藝術接受的能力。一個作品怎樣可以出格但又不招人反感,是我思考的方向。這也是我 畢業論文的題目。"但談到為迎合大眾而去創作,鄭敏堅決地否定,"做事純粹為獲得別人理解,就失去沒意義了。尤其是藝術。"
鄭敏告訴記者,他發現畫畫會忘記煩惱和痛苦,所以他選擇藝術。而一個人一輩子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做一件不喜歡的事情要快樂很多。所以從廣美畢業后,他將到中央美院當曹暉老師的助手,繼續學習。無論將來怎樣,他都堅持走創作的道路,"我不會放棄搞雕塑。因為它是我的語言,像作家的文字和畫家的畫一樣,我怎么可能放棄我的語言呢?"
對話鄭敏:每個細節都讓他感覺很爽
記者(下簡稱記):你是根據自己對王小波的印象創作雕塑的?鄭敏(下簡稱鄭):是。我從我的角度看到王小波是這樣的,但我看到的是片面的,也只能是片面的。這可能與王小波家人了解的全面的王小波有沖突吧。
記:為什么手腳的肌肉做得如此分明?鄭:王小波的小說注重細節描寫,我塑造它的手腳就像在寫他的小說,每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是他小說里的一個情節。我收集了很多材料,就腳的圖片就有這樣一本。(拿出一疊資料)
記:他的手為什么是這個姿勢?鄭:我不是刻意的。他的右手是半張開,隨意地放著,是從他一張照片上看到的,是一個開放的姿勢。但左手是縮起來,捂著的,因為一個人不可能展露出來讓別人看,表達他的一種矛盾心理。他的手應該讓人想到很多東西。
記:腳為什么要叉開?鄭:這個是處于構圖的考慮。從正面看雕像,視覺的關注點就會從腳一下子聚焦到頭(用力地比劃著三角形)。
記:他的背很弓,有點駝背嗎?鄭:我做小稿的時候沒這么弓,你看(拿出小稿),但后來定稿就這么弓了。老師也說這樣太像駝背了,但我覺得這樣可以表現他的疲憊。
記:肚子上的皺褶為什么要這么明顯?鄭:也是表現他的疲憊。
記:為什么覺得他很疲憊?鄭:網上很多人認為他是累死的,他其實寫作很疲憊。他要是按時休息、珍惜身體,可能不會早死。這樣警醒了我不能太累。
記:為什么他的表情是這樣?眼睛要看左前方?鄭:你覺得他的樣子很愁眉苦臉嗎?(不會呀!)但很多人看了照片都有這種感覺,所以看實物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這個表情我印象最深刻,鼻翼的肌肉往上提、嘴巴微微張開,露出牙齒,眼睛淡淡地看前面,有點不屑,是他最常見的表情。
記:手好像比正常人體的比例要大些,你刻意的嗎?鄭:刻意的。如果雕塑作品把手做成正常大小,會顯得像小爪子。凡是做人體雕塑,都習慣把手做大些,這樣沖擊力會強烈很多。
記:你做到哪個步驟覺得這個雕像要“裸”?鄭:做得差不多的時候,想給他做條“褲子”或加個什么遮擋物的時候,覺得怎么加都不合適,還是決定不加了。當時我征詢了導師的意見,我的系主任林國耀老師也認為這樣合適。
記:你覺得這樣裸體最能表現王小波思想的解脫?鄭:我個人認為是吧。大家讀了他的作品都感覺很輕松,很爽。這就是思想的解脫。我在做雕像每一個細節都感覺自己在思維,有塑造的樂趣。甚至做好一顆牙齒也覺得很爽。
記者手記
記者要求和鄭敏以及他的王小波雕像合照,他高興地答應了。我們站在這尊“巨人雕像”旁邊顯得有點單薄。這也許就是藝術強烈的沖擊力??粗裣?,鄭敏不再有失落感,“如果我有機會辦個展,我一定將這件畢業作品堂堂正正地展出?!彼难壑谐錆M了對藝術的執著。
采訪結束后,鄭敏領記者到廣美校道旁的草地,這里是“陳列”雕塑作品的地方。畢業生的優秀作品被擺放在這里,但這些“優秀”的作品卻每天被日曬雨淋,色彩一天天褪去。鄭敏問了記者一個問題:“你覺得這些雕像和我們這些學生是否相似?”記者呆了。
這是個可怕的想法,但的確難免如此。鄭敏說,念藝術的人太多了,但真正能搞藝術的有多少,成功的又有多少?藝術專業的學生似乎只有兩條路:登上大雅之堂,或被遺忘在一角默默無聞。但無論結果如何,他將繼續走自己的藝術道路。
 |
|
| “王小波裸體紀念像”的作者鄭敏站在雕塑旁。作品不能到上海展出,顯得有點無奈。 |
|
|
| 鄭敏站在教學大樓的外墻邊,看著被放置在一角的雕塑?;蛟S不久的將來他的畢業作品也將在此出現。 |
|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