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箭齊發”北京麥勒畫廊盧昊作品展主題闡釋
“萬箭齊發”北京麥勒畫廊盧昊作品展主題闡釋
“萬箭齊發”北京麥勒畫廊盧昊作品展主題闡釋
張緊的弓弩已經松弛,不計其數的箭已經射出,戰爭已經完成的毀滅行為被靜止。
在他的裝置《萬箭齊發》(2007年)中,北京藝術家盧昊(生于1969年)把我們帶進了一個時間之間的空間。他依照一個中國整個帝制時代從始至亡都在使用的大型兵器原型,制作了一個設有弓弩的發射臺。側重于虛擬武器的視覺效果,裝置只有底座是木制的,弩由有機玻璃制成。裝置設在展廳的入口處,數百只木柄的箭插入對角相交的兩面墻上,似乎暗示著一次攻擊行動的完成,金屬箭頭穿透了北京傳統四合院模型。張藝謀導演的大片《英雄》所表現的那種理想主義在這里幾乎無跡可尋。在那部關于秦始皇(公元前221-207年在位)的影片中,書法大師在進攻者的箭雨中仍在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朽,而在盧昊的作品里,這種不可質疑變得可疑。如果北京舊城,日漸被‘國際化風格’的摩天高樓取代,傳統的北京日常生活還能留下多少?面對現實中的摧毀,記憶中的圖像還能抵御多久呢?同時展出的《2006國際通用視力測試表》(2006年)對此做出了明確回應。展覽觀看者走進一個空間,那里放置了十二個國際通用的眼科大夫檢測儀器那樣的燈箱,大小不同,顏色各異;不同的是,盧昊作品中的測試字符是用縮小了的國際貨幣拼成的。“金錢的視覺”在統治著。
20世紀90年代末至今,盧昊的作品參加了眾多的國際展覽和雙年展。與自己家鄉北京的強烈認同是他創作的一個重要動力。他始終確信不疑地變格著現實與意念中的廢墟地,這些廢墟印烙著中國大都會北京的面貌以及主宰著它的現代化狂熱進程。盧昊的模型裝置《北京歡迎你》(2001年)是其作品中最知名的違抗遺忘正在消失之中的北京老胡同的聲明。該作品不是對北京市中心現實的復制。通過對老房子進行1:300,對新建筑卻進行1:600或1:700的復制,現實被藝術家想像中的期翼景象所取代。
在他的素描作品中,盧昊對一些透滿了意識形態的建筑,如中國美術館、人民大會堂或故宮正門進行氣氛上的營造。當然,這位藝術家獨一無二的手筆首先還是表現在他的有機玻璃作品中。這些作品一方面受到建筑原型精工細琢的影響,所采用的有機玻璃材料賦予作品一種近乎滅菌的寒冷感,同時,盧昊用花、鳥、魚、蟲這些中國傳統繪畫中的題材活化他的透明“雕塑”。通過使用這些截然相反的材料和形式,藝術家走了一次美學上的鋼絲,即:既不負他身為時代見證人的責任,又不悖其對中國傳統的愛。對于毛波普的憤世嫉俗以及以西方藝術為范本的取向,盧昊一律斷然說不。
盧昊最新作品《萬箭齊發》不但聚焦當下正在受到威脅的傳統中國的生活現實,同時也打開了一個視域,把我們引向仍難以把握的——實際上超出中國(中央之國)范圍的歷史維度。在作品《營造工具》(2002年)中,實施摧毀的是一個鏟車,這次卻是一個在中國帝制早期就已被使用的武器裝置。借助蠻力的疆域擴張、對文化財富的摧毀、受意識形態鉗制的新的生活空間的形成,這一切被作為人類生存所共有的、超越時間的現象在《萬箭齊發》展中得到視覺化。
文: Ulrike Münter (閩麗柯)
譯: 李雙志;校對:蘇曉琴
北京,2007年3月10日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