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晚期作品的收藏價值
黃賓虹晚期作品的收藏價值
黃賓虹晚期作品的收藏價值
我們把1948年黃賓虹85歲從北平應聘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至1955年92歲謝世,這七年間看作是他的晚期創作階段。不必奇怪他最重要的創作階段竟是這短短的老邁之年,因為正是在這最后的七年間,他的創作不僅與自己此前的高度拉開了距離,也拉開了與同時輩也致力于山水畫新創的如余紹宋、吳湖帆等人在觀念上、技法上的距離,重要的是他的新創,具有了近代史的特征和意義,稱黃賓虹為中國近代史的“里程碑”,正是這最后階段的所謂“衰年變法”而名歸實至的。
雖然僅七年,我們仍能分出三個遞進的過程。前三年剛到杭州,眼睛已患有白內障但尚未有大礙,黃賓虹情緒高漲,精力飽滿,其筆下黑密渾厚、潤澤華滋的風格更趨純粹,技法精進圓熟。《深山古寺圖》,雖未署年款,但無疑是這期間的典范之作,一面山麓幾乎占滿畫面,濃墨、設色,層層積染至碑椎般黝黑,但光潤如玉、渾然如雕塑般具有撼人心魄的體量感。雖“千筆萬筆無筆不簡”,畫境單純而豐富,密實中隱約的虛白處,天然而通透,觀者能感受到山體內的呼吸與天外云氣共吞吐。
到了89歲至90歲的六月間,黃賓虹一側的眼睛完全失視,一側模糊不清,這樣的狀況非但未使他意氣消沉,反被激發出更加激昂的創作欲望。在浙江省博物館收藏的五千幅作品里,這一時間段的作品占很比重,可以說是完整地保存了這一特殊的創作狀態。對這一階段的創作,我們尤其看重的是,黃賓虹在雙目幾乎失明的狀況下,放開膽魄嘗試筆、墨、色、水各種表現力的可能性和極限性。這種實驗性的極限性也正是他的《五字筆法》最后一法“變”的最高體現。在前四法“平、留、重、圓”即線條質量的保證下,筆線運動進入到不粘不脫、不執不離、融會通變的爐火純青之境,且在點、線表現的多樣性和筆線運動的韻律上嘗試新的節奏和方向感。比《水墨山水圖軸》、《焦墨山水圖軸》,不再以具象的林壑和晴雨為描繪對象,而是組合起來密集的線或點,隨著一種莫名的韻律在舞動,讓我們透過韻律去感受大自然本有的性情,同時去感受筆墨本身如此絕妙的表現力。這是黃賓虹超出畫史、超出時輩的創造。
這種成竹在胸的實驗也指向以彩,以“寫”的立場即水墨的方式來設色布彩,色彩表現力便有了新的可能和高度。《設色山水圖軸》將已提高了純度的一種青綠、一種赭色,在學生的焦墨點線的基礎上瀟灑鋪陳,濃墨、丹青相互映發,畫面響亮而磊落。《設色山水圖軸》也是將高純度的色彩,率然灑落在濃墨的基底上,既有中國京劇臉譜般的強烈夸張,也似有歐洲野獸派樸野恣肆,更有夏山之蔥翠欲滴,撲人眼簾。
另一種實驗是突破既有的所謂“黑賓虹”風格,出現一些醞釀已久的“簡單畫法”,似脫胎于此前的臨古畫稿,幾筆勾勒全如錐畫沙、折釵股,淡墨僅一染而過,山廊林巒已兀自挺立,蒼茫、偉岸,一種氣質和力量把筆之簡、意之繁都推向了極致。另一種“簡單書法”是“以點代皴”,通幅焦墨點子,略分陰陽向背,而山石巖壑、草木翠微,全憑你任意想象神往,你在這樣的神往中,會遇見明人程邃、宋人范寬。黃賓虹把范寬“槍筆”攢簇的“雨點皴”和程邃澀筆逆行且有強烈頓挫感的焦墨點線,抽象為更純粹的點,這是不同于米芾濕筆點的干筆點,但在巧妙的組合安排下,同樣可獲得實中求虛、虛中求氣的境界。
黃賓虹還嘗試將一種不齊之齊、亂而治之的矛盾過程推向極端,然后舉重若輕化解之。如《雨景山水圖軸》,點畫披離,墨沉漬化,就如大雨滂沱,觀者似透過雨簾看水墨化為的水氣在蒸騰,看坡石、樹、屋在雨水(筆墨)的左沖右突下,一片狼藉,倚側欲推,但是這一切又似乎都被山體里一股神密而郁勃的內力牢牢地吸引。構筑這種矛盾極限中的大平衡,是大心力、大腕力的結果。而《蜀中山水圖軸》,黃賓虹落筆如重錘,尤其那最后一遍焦墨點子,斬釘截鐵般砸向畫面,無論氣勢還是質感都給人前所未有的聲色激蕩的震撼,但黃賓只在山腳下似隨手點染成的一軒然茅屋,便化解了可能的沉重逼仄。這樣的作品在浙江省博物館收藏中有數百幅,這種一次次沖擊極限的激情和努力,頑強而自信。即使在手術期間雙目完全失明時的作品如《桃花溪圖軸》、《雁蕩諸峰圖軸》等,信筆縱橫,一團點線,密密匝匝,不辨物象,但我們仍能清晰地捫及黃賓虹心中那個圓融無礙的太極世界。
90歲那年的6月,手術成功,目力基本恢復,此后一年多的最后時刻,黃賓虹的創作狀況又從激昂奔放走向了沉靜、從容和安詳,以整飭、謹嚴的筆調著意創作了一批凝重渾穆、意蘊博大、開合大氣的作品。如《設色山水畫圖軸》,正是他自己所崇高的境界:“士大夫之畫,渾厚華滋,秀潤天成,展觀之余,自有靜穆之致,撲人眉目,能令睹者矜平躁釋,意氣全消。”這是絢爛歸于平淡的境界,靜穆之致,能給俗世以定力。用作品來作畫史思考,是黃賓虹晚年創作又一種特有的方式和狀態,一操筆作畫便進入對畫史進而對民族精神史的沉思冥想。91歲所作的十六頁山水冊,差不多就是一部山水畫史的沉思錄。黃賓虹一生作畫大多尺幅不大,但在生命最后時刻,卻有不少大幅作品,如《行松盤嶺圖軸》,崇山峻嶺松濤起伏,九旬高齡的黃賓虹,經營如此大作,想要傳達出的,有對宋元經典的追摹心得,有對祖國高山巨川、華滋草木的敬意和懷戀,有對民族未來的深切期待……
1955年初春,黃賓虹臥病在床,仍叮囑將去安徽農村寫生的學生洪世清幫忙搜尋古印,仍用手指在衣被上畫梅花、畫山廊……三月二十五日,他終于擱下筆墨,去赴那蒼黃云山的邀約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