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之謙作品的市場行情與鑒藏
趙之謙作品的市場行情與鑒藏
趙之謙作品的市場行情與鑒藏
在晚清金石書畫家中,趙之謙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位。他才華橫溢,是在多方面都有極高造詣的藝術家。
趙之謙(1829—1884)初字益甫,后改撝叔,號冷君、悲盦、憨寮、三鐵、梅庵等,晚號無悶,別號凡夫、趙叔子、勇廬等,自署二金蝶堂、苦兼室。浙江會稽(今紹興)人。趙之謙書法四體皆工,初由二王入手,更師顏魯公,后用力于北魏、六朝碑版,遂由平畫寬結的顏字改變為斜畫緊結的北魏書體,清勁超拔,巍然在諸家之上。其北碑主要取法于《張猛龍》、《賈思伯》、《鄭文公》、《龍門造像》、《瘞鶴銘》等,而對鄭道昭諸碑尤為推崇,曾在印跋中云:“北朝書無過熒陽鄭喜伯。”他寫北碑與其前輩碑學大家金冬心、鄧完白方法迥然不同。金、鄧追求碑刻的效果;而他重在領悟其筆意,不強求刀痕的效果,所以寫得婉轉圓通,能化剛為柔。其特點是“顏底魏面”、“魏七顏三”,用筆方中帶圓,結字峻宕洞達,極秀媚之姿。其北魏書體相比于北碑石刻,似乏古拙之氣,故被康南海貶為“氣體靡弱,書家之鄉愿,一笑橫陳,援之不能起。”然他這種處理魏碑的方式是“柔化”,即用婉轉柔和的筆致減弱魏碑由于石刻而產生的方硬之感,更有一種親和力和人文情調。他的行草書別具特色,是以二王一路妍媚的帖學筆法寫北碑,大小錯雜,欹側掩映,極生動爛漫之致。
其印始學浙派,后又力追皖派,同時能以秦權詔版、漢鏡銘文及錢幣、封泥、瓦當入印,取材廣闊,意境清新,刀法簡練而能傳神;又創六朝造像、陽文魏體款識,為印章刻邊款提供了新的途徑。這些都是印章上的首創,這樣一來,帶動篆刻史上流派盛行的風氣一變而為對個人面目的自覺追求在繪畫上,他擅長花卉間作山水、人物。花卉畫成就極大,其特點是以金石刀法和篆書、魏碑的書法筆意來入畫,因此他的畫有古茂沉雄、精氣彌漫的風格,一改當時清晚期宮廷中所崇拜的陰柔無力的畫風。具體地說,他的畫風可分三個時期:早期自17歲至33歲,臨摹師承陳白陽、徐青藤、八大山人、石濤以及“揚州八怪”中李復堂、李晴江等,受粗放畫風影響,屬于闊筆寫意一路;33歲后到溫州、福州等地寫生亞熱帶奇花異卉和海產,別開生面,使畫風初具自己的風格。
中期自34歲至44歲,將書法、篆刻與繪畫融合變化,構圖平中取奇,險中求穩,疏密對比,筆墨豪放淋漓而收斂凝蓄,特別是渲染設色,不同與傳統的文人畫,無不濃艷明朗,層次復雜,對比強烈。他善于用紅、綠、黑三種顏色,從沖突中求協調。其雅俗共賞之畫風,帶動中國傳統文人畫家放棄孤芳自賞的清新、淡雅轉向商業市場化(通俗、喜慶,受廣大工商人士和平民百姓歡迎),對“海上畫派”乃至整個近現代寫意花鳥畫風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如后來在寫意花卉畫上成就卓絕的吳昌碩和齊白石“世俗化”的大紅、大綠大膽用色都是受其影響之結果。晚期自44歲開始,因江西官務,無暇伏案,所作不多,偶然寫之筆墨更為深厚老辣。他雖很少畫山水,但亦有作品流傳下來,如《積書巖圖》(現藏上海博物館)風格與新安派接近,皴法的真實感很強烈,筆觸細膩,整個畫面顯得格外清秀。
趙氏書畫在當時、后世均為市場的熱點。上世紀90年代藝術品拍賣興起后,其書畫作品開始在海內外拍賣場上頻繁亮相,且成交率較高。從市場表現上看,趙的繪畫作品略高于書法,繪畫中花卉精品的價位一般在30至60萬元左右,由于人物和山水畫更少,所以價格更高一些。欲了解趙之謙作品詳細的拍賣市場行情,可參見雅昌藝術網趙之謙作品的“拍賣結果”及其“個人成交指數”。
趙之謙的藝術代表中國近代最高水平,且去逝較早加之官務纏身,有限的時間中很多精力又投入到書法、篆刻和詩文上,所以他的繪畫作品流傳下來的很少,作品存世量遠遠少于其他以賣畫為生的“海派”名家。目前經過專家鑒定的趙之謙的真跡只有不到200件,很多都被一些博物館收藏。因此,其繪畫作品將來有很大市場潛力。
五十歲以后是趙之謙繪畫的成熟期,相對來講,筆者以為,這個時期的作品更具收藏價值。趙之謙在世時藝名極高,清末及民國期間作品價格昂貴,當時常有偽其書、畫、印者。現今江浙、滬京民間書畫市場上流通他的東西大部分是那一時期的仿品。鑒定他的畫作應注意三點:首先看筆墨功力,據傳,他的族弟趙士鴻、族侄趙俊民,及民國初期孔宣等善摹其畫,嘗托其名以傳世,但功力一般,很難仿出其畫寬博淳厚、郁勃遒艷之氣息;其次看繪畫題材,趙之謙雖然擅畫花卉,但是他從不畫禽鳥,因此如果發現畫中有禽鳥的作品,就有作偽的可能;第三看年款,在趙之謙的一百多件真跡中,有年款的只有二十件左右,而且時間大都在他31歲至43歲之間,也就是1859年至1872年;44歲以后署年款的作品只有兩件,因此如果看到他1873年以后署年款的作品就要注意它的真偽。仿其書法、印章者更多,有的水平非常高,幾可亂真,特別是印章,十之八九是假,鑒者當予細辯,購買者要認真鑒別,謹慎從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