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時代的小名家作品適合今天收藏
哪一時代的小名家作品適合今天收藏
哪一時代的小名家作品適合今天收藏
適合今天收藏的,主要是代和民國時期的小名頭作品。原因何在? 是由于明代以前的和50年代以后的小名頭作品均不適合今天的收藏。
說明代以前的小名頭不適合今天收藏,是因為從價格的角度考慮。一般來講,相比于大、中名頭,小名頭的作品價格都是比較低廉的,但這種比較,乃是就同時代而論。比如說元代的一位小名頭,他在市場上的出品價格明顯低于趙孟頫、倪云林等大、中名頭的出品,但從今天的整個市場,這“低廉”的價格仍可以達到天價,與清代、民國的大名頭并駕齊驅甚至超而過之。例如,臺北蘇富比曾拍賣南宋謝元的一件《桃花圖》卷,謝的名頭之小,不見于任何文獻記載,成交價高達1500萬臺幣。又如紐約佳士得曾拍賣明代佚名的一件《湖莊清夏圖》,成交價5萬余美元;而該公司拍賣明代大名頭沈周的一件《溪山雪意圖》軸,也不過5.7萬美元。明代以前的小名頭作品,在市場上之所以會有如此“低廉”的天價,原因有二,一是由于時代距今久遠,歷史文物的價值附加了它們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二是存世作品稀少,且大多已進入博物館的收藏,自然也就更加“物稀為貴”了。
說50年代以后的小名頭不適合今天的收藏,主要是因為從藝術的和時代的兩個角度考慮。盡管從價格的角度,這類作品在市場上不過幾百上千元一幅,但是,一、50年代以后,尤其是70年代以來,從事或愛好書畫創作的人數之多達到史無前例的狂熱,從少年兒童到離退休老人,從街道到工廠,各行各業各階層,幾乎掀起了一股“全民書畫”熱,而現代傳媒的發達,更使“書畫家”的名頭達到幾萬幾十萬之眾,撇開溢美標榜之辭不論,即使把這些名頭均看作小名頭,實在也已大大地“供大于求”,令收藏者無從選擇。二、這些小名頭,大多是在急功近利的思想動機支配之下從事創作的,因此,其作品真正具有藝術價值的,也就十分稀少,而傳媒的誤導,又使收藏者難以認識這十分稀少的真有藝術價值之作。三、由于創作時代與收藏時代的同步性,即使選準了這些有價值的稀少名頭的作品,也難以憑借歷史文物的價值來提升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相比之下,清代和民國的小名頭及作品,從數量上看,雖比明代之前為多,但遠比1950年之后為少。這些名頭的作品,大多不為博物館所重,所以在市場上有大量存世并不斷參予到流通中來。從價格上看,雖比50年代之后者稍貴一些,但遠比明代之前者低廉,一般在一千至數千元一件,既不是“物稀為貴”,也不是“物濫為賤”,而是適中的偏低。從質量上看,雖也有粗制濫造之作,但精心從事者畢竟占有較大的比例,不少小名頭的作品,甚至藝術價值不低,由此可見這一時期的小名頭相對敬業的創作心態,雖不能與大、中名頭的慘淡經營相媲美,但同今天的“全民書畫”實不可同日而語,因此,收藏他們的作品,也就不失較高的玩賞價值。而從時代上看,在不遠的將來,這批作品便可以體現出歷史文物的價值,從而進一步提升其藝術收藏的價值,具有較大的升值潛力。
90年代初開始,中國藝術品市場復興,傳統書畫藝術品的收藏,先是集中于近現代的大、中名頭,如吳昌碩、任伯年、齊白石、張大干、吳冠中、唐云、程十發等等;約從90年代中期開始,又轉向古代的大、中名頭,如沈周、八大山人、石濤、“四王”、楊州八怪等等。但購藏這些古今大中名頭的作品,一是價格高昂,二是贗品充斥市場,稍有不慎,吃藥上當,損失就非常慘重。而購藏小名頭的作品,價格低廉,基本上沒有贗品,所以逐漸受到少數有識之土的關注。而由于如上所述的原因,在古今各時代的小名頭中,毫無疑義,清代和民國時期的作品,是最適合今天收藏、投資和玩賞的對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