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創一格 陶鑄千古——伊秉綬書法風格淺析
自創一格 陶鑄千古——伊秉綬書法風格淺析
自創一格 陶鑄千古——伊秉綬書法風格淺析
時間:2007-03-21 14:53:00 來源:
資訊
>自創一格 陶鑄千古——伊秉綬書法風格淺析
|
| (伊秉綬、翁方綱、陳邦彥、王文治書法合卷之伊秉綬段 174.5cm×27.1cm 1797年 安徽省 |
|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有云:“國朝書法凡有四變:康、雍之世,專仿香光;乾隆之代,競講子昂;率更貴盛于嘉、道之間;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際”①。康氏對清代書法發展嬗變的總結甚是精要得當。清代書法在嘉道以前,依然承繼明代帖學余緒,帖學流行既久,習帖日益靡弱浮華。因考據學崛起而復興的金石學小學,則激發了“碑學”書法的興盛,一些具有強烈崇碑思想的金石學家和書法家反思帖學之弊,從理論與實踐兩方面入手,棄帖習碑,漸成風氣,極大改觀了書法學習與創作上帖學大一統的格局。嘉、道之際,隸書由復蘇步入高潮,促成了清代書法風格的一次轉變,使書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在這場極賦人文精神的碑學鼎新運動中,隨著碑學書法理論的構建發展,習碑實踐活動的深入持久,涌現出了一些創作實踐的成功者,其中以鄧石如的篆書與伊秉綬的隸書的出現為標志,清代篆隸藝術達到了全盛,使碑學書法創作進入了一個新境界。
伊秉綬,《清史稿·列傳二百六十五·循吏三》中有傳。所謂“循吏”,是指那些通曉法律,在貫徹實施時遵從原則、原理,兼原則性與靈活性于一身的中庸、中正的為官者。伊秉綬為官清廉,時訪民疾,不畏強權,注重地方建設,一方百姓莫不歌頌其善政。伊秉綬事親至孝,丁父憂罷官歸,鄉居曾辟秋水園以養母。除書法外,他還擅山水梅竹,對詩文尤精,力持風雅,益喜收藏名人書畫,亦頗究性命之學,著有《留春草堂集》《聽松廬詩鈔》等。伊秉綬其為人、處世如此,書如其人,其書當屬高標。清朝擅寫隸書者,在伊之前,有金農的刷筆隸,鄭燮的行書隸;與伊同時的,有鄧石如的長形隸;稍后伊者,有陳鴻壽的篆隸,何紹基的楷隸等,各具風貌。其中尤以伊秉綬的變法仍保持著隸書字態的橫扁,有平實的縱、渾厚的橫,而去隸不遠,雖然弱化了蠶頭雁尾之筆,但在筆意上,絲毫沒有忽略,令人讀之,有含蓄古雅之感。故康有為有云:“乾隆之世,已厭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汀洲精于八分,以其八分為真書,師仿《吊比干文》,瘦勁獨絕。懷寧一老(鄧石如),實于斯會,既以集篆隸之大成,其隸楷專法六朝之碑,古茂渾樸,實與汀洲分分、隸之治,而啟碑法之門。開山作祖,允推二子。即論書法,視覃療老人(翁方綱)終身歐、虞,褊隘淺弱,何啻天壤邪?”②文段客觀地評價了伊秉綬在清代書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師承
伊秉綬早年在京為官時曾問學劉墉,劉氏與梁同書、王文治、翁方綱在清中葉并稱帖學四大家。伊秉綬書法中有深厚的帖學基礎,其擅寫工整雋秀的小楷,后雖改修隸書,由帖入碑,然而,他在劉墉處受益良多,其表現有二:
其一,在執筆與運筆技法方面。嘉慶四年,伊秉綬有詩《戲呈劉石庵先生》③,詩中有句:“幾回欲試撥燈法,仍恐書遭批尾還。”是年,伊秉綬45歲,詩中有一處值得注意:若用“撥燈法”執筆寫字是不受劉老師歡迎的。劉墉不喜“撥燈法”,自當不用,其傳授學生為何法?
包世臣《藝舟雙楫》記述:“諸城(劉墉)對客作書,則用龍睛法,自矜為運誫”,當閉門作書時,“無論大小,其使筆如舞滾龍,左右盤辟,管隨指轉,轉之甚者,管或墜地”。又有:“近人劉諸城那乃專恃此。又先以搭鋒養其機,濃墨助其采,然后裹筆以作其勢,而以枯墨顯出之。遂使一幅之中,濃纖相間,順逆互用。”包是劉的后學,但也是同時期人物,所述當有根據。由包論可見,劉墉作書,以“龍睛法”執筆,密不示外人的書寫技法為捻管“裹筆”。用伊秉綬自己的話說:“吾師授法曰:‘指不死則畫不活’。其法置管于大指、食指、中指之尖,略以爪佐管外,使大指與食指作圓圈,即古睛之法也。其以大指斜對食指者,則形成鳳眼,其法不能死指,非真傳也。”且云“嘗求吾師面作書,此法斷不誤人”。
清末福建著名詩人謝章鋌跋安徽桐城人汪志伊詩書畫冊有文:“墨卿先生(伊秉綬)與外大父丁喈庭先生同舉春官,素相得,嘗曰:‘墨卿每朝起,舉筆懸畫數十百圜,自小累大,以極勻圓為度,蓋謂能是則作書腕力自是健。’”伊秉綬曾留與其子一段學書要訣:“方正、奇肆、恣縱、更易、減省、虛實、肥瘦,毫端變化,出乎腕下。”伊秉綬重視運腕,若以“撥燈法”執筆,腕折,有礙運動,或運腕的幅度極其有限。而“龍睛法”執筆,不僅腕得以解放,連整條臂膀均可以運動無礙。
伊秉綬的書作多為匾額與對聯,字頗大,清趙光《退庵隨筆》亦云:“(伊秉綬)遙接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以此法執筆,腕、肘、臂懸起作大字,自然筆垂紙面,加之捻管“裹鋒”行筆,只需稍加留意,便可筆筆中鋒,運筆時往來自如,縱橫無滯,寫出筆畫極大而厚壯的字,且無論筆畫大小粗細皆無飄虛纖弱之弊。
其二,在書法風格方面。伊秉綬書法風格的形成受劉墉的影響頗深。讓我們先來看一些清代學人對劉墉的評價:
劉文清(劉墉)書,初從趙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豐骨勁,味厚深藏。④
劉石庵專講魄力。⑤
石庵書,絕去宋元以來縱橫妍媚之態,而筆意高古。拙中含姿,淡中入妙。⑥
(劉墉)書之佳妙,正在精華蘊蓄,勁氣內斂。⑦
(劉墉)墨法以濃用拙,以燥用巧,筋力俱于畫中。⑧
劉石庵用筆如棉里裹鐵。⑨
石庵力厚思沉,筋搖脈聚。近世行草書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范圍者。⑩
這些評價大致概括了劉墉書法的風格及成就,文段中諸如:“貌豐骨勁,味厚深藏”,“專講魄力”、“筆意高古”、“拙中含姿”、“精華蘊蓄,勁氣內斂”、“用筆如棉里裹鐵”、“力厚思沉,筋搖脈聚”等詞所形容劉墉而書名大顯。伊秉綬則是典型的文人士大夫書家,出身書香世第,自幼讀先儒之書,拜理學名家為師,講求立心行己之學。除了勤練腕力、臨習歷代各種碑帖之外,還勤讀古書以修養心性。他早年興趣廣泛,義理、詞章、考訂皆有所涉獵,至中年以后則謝浮念,與僧為友,喜談禪學,晚年更致力于心性之學。他為官清廉,政績卓然,為后學者樹立一不朽的典范。伊秉綬的書法境界與他的人生境界是合為一體的,正因為他的人生境界高故而他的書品也高。這是超越書法技巧之外的,是升華到哲學高度的一種境界。“(伊秉綬將)文字內容和書法形式打錘為一體,是道德的命令句,是棒喝,彷佛摩西捧出來的戒律碣。”
鄧氏的篆書創作純從李斯、李陽冰篆書中出,改變行筆的速度,并賦以提按頓挫的韻律,固然結體嚴整、筆勢舒展、筆法遒勁、古樸自然,然而他的字近“熟”,加之其修養有限,字的結體與用筆有搔首弄姿之嫌,故而“熟”則趨“俗”。觀鄧氏書作,使我聯想到“明四家”中的仇英,其技法精妙,然而格調不類其他三家之高,終落“畫工”之列。所以包世臣也很公允的將鄧石如書法列入“妙品”“能品”。而伊秉綬書作意境幽深,內涵豐富,其外貌有時為鑒賞水平不高者所難于接受,“書如佳酒不宜甜”的評價是很貼切的。在中國書法史上很難找出像伊秉綬這樣將隸書的固有特征有目的選擇、吸收和加工,以個人的性靈統攝隸書風格,形成個人面貌強烈、美得純粹而富有很強的感染力的書風,且又達到如此格調與境界的書家。伊秉綬的書法當在“逸品”之列。
四、結語
伊秉綬任揚州知府時,頗講求美食,本來伊府的炒面、燴面、撈面與江南的通常制法相仿,所不同者,乃將生面條先用油炸,約至半酥,留為后用,在上口時的爽滑之外,又多一層酥香,即成為“伊府面”了。據推斷,現在的方便面便由此而來。江南多有蔥油雞蛋炒飯,所不同的,伊府炒飯加入一些蝦仁和叉燒(瘦熟肉丁)同炒,所以能味美逾恒,此即現在所稱的“揚州炒飯”。面條與炒飯,尋常食品,伊秉綬將其加工為佳肴,夸張一點說是“化腐朽為神奇”,就像漢隸在他的筆下成為了表露人格、寄托情性的方式。透過其書風,可以使人感受到儒家理想的溫良恭儉讓、仁義理智信的人格魅力。伊秉綬的隸書是清代碑學的高峰,伊秉綬的書法藝術在中國書學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注釋:
① 《廣藝舟雙楫》卷二,“體變第四”。
② 《廣藝舟雙楫》卷一,“尊碑第二”。
③ 伊秉綬《留春草堂詩抄》。
④ 清張位屏《松軒隨筆》。
⑤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
⑥ 清王文治《快雨堂題跋》卷六,《張得天、劉石庵合卷》、《劉石庵書卷》。
⑦ 清徐珂《清裨類鈔·藝術類》。
⑧ 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十二絕句》。
⑨ 清楊守敬《學書邇言·評書》。
⑩ 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卷六《行草第二十五》。
伊體字筆畫中的點均有方向屬性,有向上、向下等方向的運動趨勢,特別是在幾個點同時出現時,這種動感尤為明顯,表現為起筆的方圓與收筆的抑揚,雖然這種運動趨勢在其它任何筆畫中都可見到,但在點畫上表現為由點向線發展的趨勢,故名。
沙孟海《近三百年書學》。
耿仁堅《伊秉綬:空間魔術師》。
熊秉明《中國書法理論的體》。
作者系南京博物院研究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