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骨猶存《淳化閣帖》原石現杭州
風骨猶存《淳化閣帖》原石現杭州
風骨猶存《淳化閣帖》原石現杭州
為《懋勤殿本》《潘祖純跋本》拓本原石專家稱找到中國“帖學的最高峰”
上海博物館2003年斥資450萬美元購買書法“國寶”——《淳化閣帖》曾備受海內外關注,然而《淳化閣帖》的拓本原石一直未知下落。
記者昨天獲悉,現藏于浙江圖書館的25塊碑帖刻石已被專家認定為國寶級書法《懋勤殿本淳化閣》、《潘祖純跋本淳化閣帖》的南宋拓本原石,這也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套宋代《淳化閣帖》系統碑帖刻石。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之為找到了“帖學的最高峰”。
早報記者葛熔金上海圖書館碑帖研究室副研究員仲威日前在西泠印社春季雅集《三老碑帖匯考》研討會上宣布:藏于浙江圖書館的25塊碑帖刻石為國寶級書法《懋勤殿本》(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潘祖純跋本》(現藏上海博物館)這兩種《淳化閣帖》的南宋拓本原石。早報記者昨天聞訊來到浙江圖書館古籍部,看到了由25塊碑帖刻石組成的這套《淳化閣帖》原石,雖歷經800多年時光,然而上面鐫刻的宋以前歷代名家書法依然清晰畢現,銀鉤鐵畫,風骨猶存。
“帖學”發展標桿性事件
西泠印社副社長陳振濂告訴早報記者:“這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最完善的《淳化閣帖》系統叢帖原石,其年代最遲也在南宋。”《淳化閣帖》最早的是棗木原版,宋仁宗慶歷年間,宮中意外失火,拓印《淳化閣帖》的棗木原版不幸全部焚毀,因而初期的拓本就顯得異常珍貴,被視為寶物,價值連城。后人為便于保存、欣賞、傳播,又將《淳化閣帖》刻在石碑上,這些石刻又成為歷代拓本的基礎。目前,浙江圖書館古籍部保存的由數十塊碑帖刻石組成的這套《淳化閣帖》應該是從北宋拓本刻下來的。
“這意味著我們找到了‘帖學的最高峰’,它的發現是‘帖學’發展歷程上的一個標桿性事件,這將為研究中國古代傳統書法藝術提供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陳振濂說。
一度堆在浙圖倉庫角落
“其實,這些碑帖刻石在浙江圖書館開館之初就存在,但來歷已無可考據。”浙江圖書館館長程小瀾透露,1994年前,這些石碑還被堆在浙圖倉庫的角落里,其后有專家認為其有一定價值,該館報批浙江省文化廳撥專款加以陳列,不過其真實價值確認卻十分偶然。
程小瀾介紹,去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碑帖鑒定權威專家施安昌應邀到浙圖對該館新近獲得的一位名家碑帖拓本進行真偽鑒定,當時這些碑帖刻石并不在鑒定范圍,只是邀請施安昌對其進行參觀。但當施安昌看到這些碑帖刻石時顯得十分震驚。此后他數次將故宮館藏的《懋勤殿本》與此進行仔細、反復比對、核實,確認與浙圖的原石完全一致。
隨后,上海古籍出版社碑帖鑒定專家水賚佑也曾經多次到浙圖,以《潘祖純跋本》進行實物鑒別,其結論也是原石。從而最終確定北京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兩本《淳化閣帖》至善本《懋勤殿本》、《潘祖純跋本》都出于浙圖的碑帖刻石。
鏈接
《淳化閣帖》最初是北宋年間宋太宗在位時組織編集刊印的,因編刻于淳化三年,故名《淳化閣帖》,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叢帖。匯集了此前歷代100多名家的400多篇墨跡,其中包括大量已經絕跡的歷代名家書法作品,被稱為中國書法界的“帖祖”。南宋后又將《淳化閣帖》刻于石碑上,成為歷代《淳化閣帖》拓本的基礎。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