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派領軍韓國現代藝術
學院派領軍韓國現代藝術
學院派領軍韓國現代藝術
“千態萬想”,從多倫現代美術館底層到三樓,近百位韓國藝術家的一百多件作品琳瑯滿目。從各種風格流派的代表藝術家作品中,能看見韓國現代美術發展變遷的痕跡。
“千態萬想”的名字不僅具有中韓語言轉換間的美感,并確乎概括了3月7日在上海多倫現代美術館開幕的這個展覽的特點。從底層到三樓,近百位韓國藝術家的一百多件作品琳瑯滿目。藝術家的年齡跨度從20多歲到60多歲,其呈現的藝術風格也跨越了過去的30多年。該展覽是韓國現代美術的一次整體展示。
本次展覽的藝術家大多來自韓國藝術最重要的學府——弘益大學,學院派的氣息濃郁。不僅體現在作品風格的傳承上,也體現在展覽的空間布局中。在尊師重道的韓國藝術家要求下,頂樓和二樓空間主要展出資深藝術家的作品,而底樓則多是資歷尚淺的年輕藝術家作品。這樣的布局其實給觀展帶來了很大便利。無論行走在哪個樓層,觀眾都能順利進入某個特定年齡層藝術家帶來的特有的藝術語境。
在頂樓,最引人注目的作品是弘益大學教授申鍾湜的一幅油畫作品,這位曾經留學巴黎并在地中海雙年展中獲得馬蒂斯大獎的藝術家,如今是韓國藝術的重量級人物。其畫作色彩濃烈,用非常抽象的畫法展示了內心對于自然、神性、永恒的感悟,他似乎希望在作品中不僅達到繪畫本身的色彩、技法的平衡,還要試圖構造一個和諧的想象國度。
申鍾湜帶領著記者參觀其他同年代藝術家的作品,于是,簡單幾何形特征的冷抽象、用西畫方式思考韓國文化問題的抽象表現主義、探索繪畫蒙太奇的照相寫實主義、重視畫面肌理保留創作痕跡的歐洲抽象表現主義等等,在這些作品中一一呈現,這就是韓國藝術曾經走過的道路。值得一提的,其中有一件極負盛名的多媒體作品。金載雄和多媒體藝術之父白南俊合作的這個多媒體影像作品,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開幕式上成為一道奇觀,無數觀眾頭頂播放這個作品的電視機,宣告了韓國藝術在多媒體時代中的重要地位。
二樓展廳,作品立刻發生了轉變,具有當代藝術特征的作品多了起來。藝術家魏榮一的作品十分有趣,他展示了一位藝術家從產生一個想法然后進入實施階段的全過程,在墻壁上貼著他在選擇媒介材料上的困惑和嘗試。最終,他在一個調色板狀的木板上羅列了韓國數位在材質運用上有獨到之處的藝術家名字和他們習慣采用的媒介。藝術構思最后沒有實現,卻成了另一件作品。藝術,已經不再處于調色板的時代,這也正是他所要表達的觀念。這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作品,但主題到底還是很嚴肅的。女藝術家張仁姬的裝置作品則希望將觀眾帶入一個玩樂的氣氛中。玻璃面塑料片被隨意裁剪成了各種人、動物等形狀,串起來垂掛在展廳的一個小房間內,在光和影的層次中,真實和虛擬的界限被模糊,無論觀眾感覺被抽離了自身或者強調了自己的存在,這個游戲一般的作品都擁有一個友好的藝術界面。
年輕一代的韓國藝術家在這次展覽中所體現的藝術語言和中國藝術家已經有了很大的相似性。底樓展廳里的藝術家們,很少再賦予自己的作品太多意義。他們在作品中非常關注自己私密的情緒和瞬間的感受。李慶美的作品就是用非常細致耐心的筆觸畫了和自己相伴多年的一只貓,因為這只貓身上記錄了藝術家自己的感情;藝術家李虎山是一位即將從弘益大學畢業的中國留學生,他用玩世波普方式創作了一件中國少先隊員敬禮的作品,以此感謝老師的培育……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