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麟《五馬圖》
李公麟《五馬圖》
李公麟《五馬圖》
時間:2007-03-21 08:51: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李公麟《五馬圖》
 |
李公麟(1049——1106)北宋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好古博學,喜藏鐘鼎古器及書畫。宋神宗熙寧年間中進士,官至朝奉郎。居京師十年,不游權貴之門,以訪名園蔭林為樂。其天賦極高,又博學勤業,書法飄逸具晉人風韻,擅畫人物、山水,尤精畫鞍馬。馬是古代人類最親近、最依賴的一種動物,無論平時的載物、交通,還是戰爭中的兩軍拼殺,都依賴鞍馬。所以在古代的壁畫中就有鞍馬奔馳的形象。唐以后,就開始有獨立的鞍馬畫,漸漸自成一體系,著名的畫家有張萱、韓幹等。李公麟顯然受其影響,年輕時初學畫,便從畫馬入手。他極其重視觀察和寫生。傳說他每次去朝廷的馬廄觀看國馬,總是流連忘返至于忘我的境地,所謂“終日不去,幾與俱化”。有高僧指點他不可長此,“恐墮入馬趣”,他頓悟其旨,就改學道釋人物畫,居然又深得吳道子的筆法。
《五馬圖》為其傳世佳作,紙本墨筆,縱29.3厘米,橫225厘米,無名款。圖以白描的手法畫了五匹西域進貢給北宋朝廷的駿馬,各由一名奚官牽引。每匹馬后有宋黃庭堅題字,謂馬之年齡、進貢時間、馬名、收于何廄等,并跋稱為李伯時(公麟)所作。五匹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滿川花,而五位奚官則前三人為西域裝束,后兩人為漢人。五匹馬體格健壯,雖毛色不一,姿態各異,但顯得馴養有素,極其溫順。五個奚官則因身份不同,或驕橫,或氣盛,或謹慎,或老成,舉手投足,無不恰如其分。李公麟雖由吳道子入門,但其線描功夫,稱得上“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今人感嘆古代的漢人及異族有那么美妙的服飾,以致單是描繪衣服的褶紋就有“十八描”之稱。而李公麟以其“行云流水”般的線條,飄逸而行止如意,雖只是白描勾畫,卻非常具有質感。你看馬的輪廓,似乎感覺得到其骨骼肌肉,略加烘染后,又似乎能感覺到其皮毛、斑紋。人物的面部刻畫很簡單,但結構異常準確,狀貌極其生動,須眉之間,不但可視其年齡、身份、民族,甚至從表情可以窺其內心。衣褶自然是線描最優美之處,觀者打開畫卷,無不立即就被這些流暢圓潤而又凝練勁挺的線條所吸引,不能不為其造型之精美而折服。后人推其為宋畫中之第一。
而每當我讀后掩卷,心中就難免惆悵:繪畫史中如此美妙絕倫的白描人物、鞍馬畫,何以到李公麟戛然而止?元初趙孟頫\雖也稱“自小便愛畫馬”,但其寫形、寫神的能力與李公麟相去甚遠,而元代以后,隨著山水畫漸漸在諸畫科中確立其主導地位,在文人畫創作觀念的籠罩之下,人物畫無可奈何地急劇衰落。這中間的得與失,難道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反思之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