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藝術海外炒作的背后
當代中國藝術海外炒作的背后
當代中國藝術海外炒作的背后
近兩年來,中國當代先鋒藝術品價位突然在世界拍賣行飆升。在美國、香港地區的佳德拍賣會上,在威尼斯雙年展、巴西圣保羅雙年展、法國里昂雙年展等活動中,以及在一些有名的畫廊里,中國當代藝術品成為吸引眼球的新貴而頻頻亮相。王廣義、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等人的作品2005年拍賣成交的紀錄已經突破百萬美元,而在2006年秋拍中,劉小東巨幅油畫以2200萬成交。但與此同時,也有人驚呼:當代藝術拍賣屢創天價,但繪畫死了!
正在“死去”的當代藝術,對傳統審美經驗“背對”而創作出的方力鈞式的傻大粗群像,成為西方人對中國文化誤讀的文本,導致西方經驗對中國經驗的鄙視。在這種不平等的對視眼光中,部分喪失立場的東方畫家正在變成盯著拍賣槌的“金錢畫家”,正在被西方的單邊主義觀念所引向盲視。
在很多西方買家眼中,中國藝術品價格較西方藝術品更便宜,有相當的炒作上升空間。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中國當代藝術熱”是被西方給予的,是被動地由國際拍賣行家炒作起來的。正如英國《藝術報》編輯安娜·索梅·科克斯所指:“在英國的藝術收藏人口已經改變,大部分新中產階級都在國際性公司上班或在與媒體相關的行業工作,他們不再崇拜古典事物,而是渴望新的、更為現代的作品。”這其實意味著,不僅僅是中國當代藝術將古典藝術邊緣化,西方古典藝術同樣遭受著這種厄運———曾經多么輝煌的架上油畫在當代西方藝壇上不斷式微枯竭,已然說明了這一點。可以說,無論西方或東方的傳統文化藝術,都面臨著世俗化消費主義的挑戰。
先鋒藝術在海外的火爆,使得當代藝術家苦拼體力閉門作畫,藝術創作演化為不斷自我重復的體力勞動和見錢眼開的欲望。買主需要什么,先鋒藝術家就提供什么,買主出多大的價錢,藝術家就做多稀奇古怪的作品。創作喪失了先鋒的精神存度和硬度,出現若干精神病態的創作邏輯———以挑戰人們的審美認知習慣和內在良知作為出人頭地的成名法寶。如此一來,藝術成為作秀品,精神成為多余品,道德成了陪葬品,價值成了消費的奢侈品。
西方收藏家不是慈善家。他們在中國以低價收購“地下”窘困畫家的作品,賺錢的同時讓作品的意識形態性得以空前凸現,從而形成“西方的中國想象”。西方人先是大量低價購買中國當代先鋒繪畫,然后在西方媒體和拍賣市場上大力炒作,令其價位幾十倍幾百倍地抬高,并在高價位時大力拋出,最終在中國人不明就里的競購中,大賺中國人的錢。而這樣一來,一方面打壓了中國本土有精神追求的藝術家,使得超越性藝術家處在生活艱難之中甚至最終放棄藝術的尊嚴;另一方面打壓了中國美術性的國際交流和流通,使得中國的藝術界放棄自我立場與西方美術界同步。
資料表明,在近10年中有99%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是被國外收藏者所購買,本土的購買力對這類作品的興趣不大。拍賣市場盲目炒作的惡果不乏前車之鑒。上世紀80年代末期,美、德、意的新表現主義作品成為市場的高端寵兒價格一路飆升,但這種人工泡沫終于破裂,上世紀90年代那些囤積這類作品準備大賺其錢的人遭受重挫,價格的一路狂跌顯示出這種拍賣泡沫經濟的冷酷殘忍,相當多的藝術家作品價格一落千丈,揮淚告別一錘定音的拍賣行。
藝術家的淺薄浮躁會慫恿出淺薄浮躁的購買者,這反過來又會刺激出一批更淺薄浮躁的藝術家,這種低水平重復所制造出來的藝術貧乏,其意義和影響是可想而知的。藝術應該回到藝術真正的位置。以收藏的價位代替作品價值評判標準的西式炒作方式,最終在時尚的漩渦中會沉到水底。一個藝術家只有通過藝術感悟,才能最終逃離模仿他人的怪圈,找到屬于自己精神領域的藝術之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