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大師境界
彭德:大師境界
彭德:大師境界
面對世界藝壇,中國藝術家正在迎來一個顯示天賦的時機,也是最有可能產生世界級大師的時機。有一次,一位業余畫家邀請我同他的朋友聚會,席間有一群人簇擁著一個陌生人,引起了我的興趣,因為那人的名片上赫然印著幾個大字:美術大師×××。自封大師固然厚顏無恥,不過仔細一想,哪個藝術家不想當大師?這正如財富,哪個不愛?只是取之有道而已。
每一個值得回味的時代都有美術大師,他們是那個時代視覺藝術的代言人。流行的觀念認為后現代社會人人平等,哪有什么大師?這種說法具有很強的麻醉作用。有人或許認為這種麻醉作用能夠抑制眾多野心不大、才氣不足而又執迷藝術的人物,其實一旦它成為社會共識,就會變成少數杰出藝術家的社會屏障。我們這個時代太多蠅營狗茍之輩,需要大師的境界來鎮邪。最近,《今日中國美術大展》對批評家進行了一次調查,要求每人寫出50名有影響的當代美術家,結果,前幾名中沒有大家一致看好的對象。挑選一位既能深刻影響藝術、又能脫出藝術圈的人物,只能空缺。
美術創作是一種個人行為。個人行為不等于個性,更不等于獨特性。即便具有獨立的品格,個人的資源也很容易枯竭,這是所有曇花一現的藝術家的共同困境。他們只能重復和硬撐,勉強求新求變,也流于單薄。必須承認個人能力的局限,探討克服局限的辦法,否則一些有潛力的藝術家只會重復前人的足跡:忙碌了一生,做的都是無用功。對個人行為的全方位研究,西方學術界在20世紀中期就已經基本完成。標榜個人行為的西方現代藝術,也就水到渠成地進入了難以逾越的境界。當代中國藝術家僅憑個人奮斗,試圖同西方現代藝術抗衡,只能是以卵擊石。
怎么辦?靠群體的智慧取勝。換言之,所謂大師,只是時代的標記,只是能承載群體智慧的活生生的符號。應該探討金字塔式的創作機制,即以個人為主體、以智囊團為后援。智囊團網羅社會學、心理學、自然科學、哲學、史學、考古學、未來學、邊緣學科等領域的前沿學者,門類和觀點多多益善。讓這些學者同美術界有潛力的人物結識,經常的、深入的面對面地交流。依靠群體的智慧取勝,不是說智囊負責思想,畫家負責技術,而是智囊團根據藝術家的思路,提供各式各樣的信息、見解直至視覺方案,由藝術家自主地采納與消化。知識與智慧固然不等于藝術本身,卻能催化藝術,使藝術家能在深厚和博大的背景中明確自己的位置。
藝術家如果找一群人來從事自我建構,似乎顯得沒有個性,沒有主見,很丟面子。這種認識非常普遍,卻流于小家子氣。中國至今沒有出現始終保持上升勢頭的大藝術家,癥結就在這里。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平原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以及呂不韋等人,富可敵國,每人都供養過上千名食客。食客中的核心人物,就是他們的智囊團成員。智囊團為他們提供的思想,影響所及,一直持續到今天。不久的將來,應該形成一股風氣:一流藝術家之間的比較,不再停留在鄉鎮暴發戶的境界,即車子更好、房子更大、槍手更多,而是有沒有智囊團以及智囊團的規模和水平。當然這需要有資金雄厚的基金會,而中國的藝術基金會的出現只是早晚的事;塑造自己的大師,中國熱衷于藝術的億萬富翁們很快就會打開這個眼界。
有人會說,當今的畫家,不也是一個個群體在經常交流嗎?我認為畫家與畫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最為有害。藝術家聚會,只宜吃喝玩樂,不能談藝術,不能串畫室,否則應視為非法。串串畫室,彼此在對方的主題和畫法上尋找有利于自我的契機,致使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另一些畫家,總是圍著某個或某幾個批評家打轉,如同地下幫會,其后果是相互結殼而一道退步,最后同歸于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