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時節望龍飛
春分時節望龍飛
春分時節望龍飛
時間:2007-03-20 08:47: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春分時節望龍飛
相傳太昊伏羲統一華夏各部落后,創造了一種能上天入地,駕云潛淵,能幽能明,變幻莫測的物之至靈者——龍,作為中華各部落的統一圖騰與圣物。從此龍成為中國古代自帝皇君主到黎民百姓無不敬畏和崇拜,又象征著威武不屈,壓倒一切艱險的精神圖騰。
民間對龍圖騰的眾多祀日各地各族各有異同,但每年春分節氣前后的農歷二月初二被定為龍升日、龍頭節與龍節等卻是南北各地與諸多民族所共同認可的。傳說每當二月初春分時,蒼龍要從蟄伏的深淵騰升至天宇,古《爾雅翼》與《說文》中均有載:“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因古人將天上星辰二十八宿中的蒼龍七宿(又稱東方七宿)視作龍星與龍神。而每當二月春分,夜幕中的龍頭(角宿)開始升出東方地平線,并逐日向上運行,故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和“春分時節望龍飛”的民謠。由是祭祀龍或龍星升天就成了古代民間在二月初二的重要儀式與活動。一到那日,古人紛紛到龍廟與龍星祠內,或在宅中請出置藏的各種雕塑描刻的圖騰龍祭品,于其前虔誠地焚香禮拜。祈求春龍騰天,能為當年帶來甘霖滋潤,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庇佑他們安居樂業。
圖中是被余收藏的清朝江南贛浙一帶民間桃木透雕圖騰龍祭物。此龍長35厘米,高11厘米。民間工匠把一截木質細密的老桃木段雕成一條集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鯨的須于一體的中華蒼龍。該龍首龍尾曲折甩擺相顧相應,龍身蜿蜒起伏,龍爪撥云劃霧。其抬頭仰天,騰挪行游在靈芝狀云團之中。一塊38厘米長的烏木浮雕海水卷浪紋座基,托舉著這條穿云春龍,似意蘊著春分時節的蒼龍正從海底深淵中躍出,昂首舞爪向著上蒼云天外騰飛,去庇佑蔭澤天下生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