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古法 文基今情
傳承古法 文基今情
傳承古法 文基今情
時間:2007-03-19 09:17:00 來源:
資訊
>傳承古法 文基今情
文/霍春陽
傳統的中國繪畫是講究共性的。所謂“求大同,存小異”、“平常心是道”皆可以看做是針對共性而言的。所言至此,定會有人不禁質問,此年此月、現時現在可是講求時代、張揚個性的世界啊!的確我的這番言論,會同那些藝術理論界倡導“革命”、“創新”、“前衛”的精神背道而馳,似乎也有悖于某些常理。由此引起眾怒亦不足為怪。
好在我知還是不去應戰的好,打口水仗浪費好多時間。自喜的是,持有我這種觀念規范自己的繪畫也算是夠有“個性”的啦。
數年前,緣于津、蜀兩地畫家的交流展,有幸結識成都的畫家陳承基,由于我們的年齡相差無幾,且又基于對傳統文化有著一樣的偏好,還因為我們皆主要從事中國花鳥畫學習、研究、創作的,彼此視為一個戰壕的戰友。
初見其人,言辭謙和、舉止穩重、目光爍爍,流露出天成的機敏和修煉過的深沉。這就使我很自然就聯想到黃筌父子及才藝名聲赫赫的張大千,因為他們都是蜀人嘛。詳讀其畫,全然沒有時下刻意追求時尚所泛濫出的人云亦云,也不似某些自恃高強者隨意涂抹的無畏無知。只見筆像墨跡傳承法度,雖質沿古意,而文變今情。眾卉之中梅、蘭、竹、菊筆意清秀,水墨恬淡,藤、荷、牡丹生機勃勃、出自造化。不難看出他對古人前賢的虔誠,還有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心領神會。惲正叔論畫云:“作畫須優入古人法度中,......”又曰:“高逸一種蓋欲脫盡縱橫習氣,淡然天真,所謂無意為文乃佳,故以逸品置于神品之上。若用意模仿,去之愈遠。”前人評畫崇氣韻,講用筆,重境界,推淡然,奉天真。然清湘老人“筆墨當隨時代”這句自圓其說的戲言,又使多少執迷不悟者誤入岐途。有關這些,我與承基皆有同感。如此等等,我們足以稱得上有著“大同”的業內知己。
近日得知,承基兄又集新作,待將付梓。于是乎,余自報奮勇,為其撰文,
僅此數語,難以稱序,然所云直言,全不顧有吹捧之嫌。
于天津美術學院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