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水太深 收藏如何心靜如水
民間收藏水太深 收藏如何心靜如水
民間收藏水太深 收藏如何心靜如水
寧波收藏界專家告訴記者,我國現有各類收藏協會、收藏品市場近萬家,有3000余萬名收藏者熱衷收藏。收藏品市場交易額龐大,僅北京文物收藏品市場交易額一年就達11億元,民間私人之間的交易更是個天文數字。然而在這個巨大數字的背后,卻隱含著不小的危機,許多收藏家認為:收藏市場的假貨太多,甚至到了“十藏九假”的地步,涉入者要慎之又慎。這并不是危言聳聽。去年,央視鑒定欄目來甬時,雖然從寧波民間鑒定出不少寶物,但在鑒定現場也多次發現贗品。
收藏品交易“水太混”
據了解,隨著收藏市場的熱度升高,贗品也越來越多,兩者幾乎是成正比。寧波收藏界專家指出,收藏是件極需要專業知識的愛好,如果一擲千金或盲目跟風,就會“賠了夫人又折兵”,花數萬元、甚至數十萬元買回假貨的現象在我市收藏界屢屢發生。
我市書畫收藏名家岑其的親身經歷可以告訴市民,收藏里的學問太大了。1989年,岑其在西安以2萬元買下現代中國畫大師石魯的作品《華山圖》,然而在杭州鑒定時,被指為贗品。岑其忍痛以低價出賣該畫。誰知兩年后,同一《華山圖》在香港被拍賣,多位專家鑒定認為是真跡,結果以80多萬元港幣的價格被買走。這番從真到假又從假到真的經歷成為岑其印象最深的事。他對此的評價是: “如果沒有銳利的眼光,即使你天天瞪著眼睛,仍然可能上當。”
記者得知,如今造假風之烈,除了瓷器、書畫等大件藝術品不能幸免外,連以往比較偏的票證、像章等小藏品也屢遭造假。如號外報,寧波收藏品市場上就有不少影印、彩色復印復制的假貨,因為印刷技術的發達,剛入行的收藏愛好者沒法分清影印品與原版報的區別;又如新興的糧票收藏,這幾年舊糧票行情看漲,但其防偽性差,一臺普通彩色印刷機就可以偽造,一些不法分子以此造假獲利;而像章紅色收藏剛剛熱起來,我省收藏家協會理事、浙江徽章收藏委員會主任施永明先生去年考察寧波像章市場后告訴記者:“90%都是假的,是現在機器制造出來的,而且制作非常粗糙”。
記者了解到,收藏界內流行在藏友之間互相交易,這種交易原本能起到收藏家互相交流,收藏品間互相彌補的益處,然而私下的交易也造成了假貨泛濫。如果“功力”不夠深,或者是初涉這一行的愛好者,常常會上當受騙。而且民間文物交易一般是口頭契約,交易貨品來源不明,價錢也沒有標準,一般沒有發票等憑據,待雙方成交后,就算買家買的是贗品,也難以維護自身權益。
據了解,正是因為目前市場收藏交易較為混亂,所以寧波一批有實力的收藏家多不愿意在本市交易,寧肯到全國性的拍賣會甚至海外大拍賣行購買文物,為此,有時候光越洋電話就要打掉數萬元。
收藏品鑒定“水太深”
其實收藏品真假摻雜的情況古已有之,普通收藏愛好者分不清真假并不奇怪,然而目前國內收藏品的現狀卻是:鑒定專家的實力和操守都難以讓人信任,就是正規拍賣行拍出來的文物,也常有假貨。
我市目前并沒有自己的鑒定師培訓機構,學習字畫鑒定必須去北京,學珠寶鑒定必須去云南,而其他小門類收藏品的鑒定更是沒有統一的標準,一件物品價值高低往往只能由收藏界“自說自話”。
除了鑒定師“學藝不精”外,鑒定專家的個人品德也成了大問題,國內多家媒體前不久就披露,有的專家故意把真文物說成是假的,然后再托另外一個人花極少的錢把這個東西買下;有的專家則把假文物說成是真的,從而大把收取所謂的鑒定費用;更有不少機構內的專家見了藏品就一律說是真的,只為了收取每份上千元的鑒定費。
此外,記者了解到,如今收藏品造假手段越來越“現代化”,也令鑒定工作越來越困難。如陶瓷做假,多用混有稀硫酸等酸性物質的泥漿,涂抹在新作的陶瓷上,可以腐蝕掉瓷器表面新燦燦的亮光,造成類似古舊瓷瓶上的皸裂,再混上泥土,便可令新瓷器搖身一變,儼然“出土文物”;木器做假則是用酸液浸泡至其脫去膠質,令木質松散腐爛,使木器看上去更年深日久;字畫造假手法最出名的就是“王老吉熏制法”,把字畫掛在墻上,墻底放置一口裝滿王老吉涼茶的大鍋,燃火熏煮,用涼茶蒸發的氣體將字畫熏黃,令宣紙和顏料松脆變質,加速陳化;更有“高手”用古物殘片偷梁換柱,贗品主體是假的,但某個附件是真的,這樣的“假貨”連鑒定專家也常常被迷惑。
在我市,擁有國家文物拍賣許可證的拍賣公司“用一只手就能數過來”,一方面他們所拍的收藏品級別不高,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大;另一方面市場上真貨少,假貨多,再加上鑒定環節存在問題,以至于寧波收藏品拍賣交易量遠遠比不上杭州和上海等地。
收藏家境界“心靜如水”
寧波市收藏界專家告訴記者,如今很多人涉足收藏是把它當成一項投資,這種想法說不上錯誤,卻遠離了收藏的真諦,而試圖以收藏為投機項目,想一夜暴富,更是誤入歧途。
記者了解到,寧波收藏界常常流傳著某人以10多元價格在地攤上買到一件物品,后被專家鑒定為國寶,價值上百萬的故事。專家分析說,這種俗稱“撿漏”的現象,只能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收藏品還沒有熱起來的時候,現在市場里不但很難“撿”到“漏”,反而會因為抱著撿小便宜的心態而被騙上當。專家表示現在熱門的書畫藝術品,其價值貴在長期收藏,因為通過拍賣交易,買賣雙方都要交納10%的傭金,此外還要扣除圖錄費、鑒定費等各項費用,因此,想以此投機的話,遠遠比不上投資其他渠道。
在我市收藏界,真正的收藏家無一不是付出了巨大精力才有如今的豐碩收獲。如我市瓷片收藏家朱勇偉,他的藏品基本上都是從爛泥堆里扒來的,在寧波老城區改造過程中,他天天去各個工地,跟著運泥車跑,常常渾身濕漉漉地在泥堆里挖啊挖;家住孝聞街的張雪樵老先生以收藏瓷質茶盤出名,17年來老人一有空就到各市場轉悠,花上二三十元錢收集一個個散落的茶盤,雖然金額不高,但貴在持之以恒,如今他收藏的500多件瓷質茶盤說得上是寧波一絕;寧波的“火花大王”王才俊老先生收集了6萬多枚火花,他從1960年起涉足這一收藏領域,整整堅持了近50年。
收藏界人士表示,真正的收藏家永遠不會去關注自己的收藏品“增值”多少,真正的收藏大家,他們心境澄凈,心緒寧靜,修養深厚,淡泊名利,對他們來說, “收藏”本身就是快樂的源泉。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