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上墻”展出引質疑 觀眾:應用作品說話
藝術家“上墻”展出引質疑 觀眾:應用作品說話
藝術家“上墻”展出引質疑 觀眾:應用作品說話
以往的展覽中都是只見作品,至于藝術家是怎樣的人,其實并不知道。就在昨天,在美術館開幕的一個名為“寫影·寫意·名家·名影·名作”的當代藝術(中國畫)大展就打破了這種展覽模式,將繪畫、藝術家肖像、攝影以及記錄了藝術家活動的影像相結合。對于有觀眾提出讓藝術家也“拋頭露面”是否合適,專家及策展人都給予了回應。
現場
藝術家風姿被定格
此次展覽是中國文化報社、人民美術出版社、平遙攝影大展藝術委員會主辦的,由繪畫、攝影和影像組成。其中,第一部分是中國畫繪畫作品80件,所參展的畫家當屬我國較有影響的老一輩及中青年的實力派人物;第二部分是攝影師王淋在2005年至2006年度采用黑白膠片拍攝的中國較為重要的一批藝術家,先后走訪了數個城市,記錄了所有參展藝術家的肖像。攝影師在這批作品中沒有像以往那樣去更多表現藝術家工作的場景,而是在自然光線下運用光影的變化來表現處于常態的人物;第三部分是由藝術家提供自己從藝生涯中較為精彩的工作場景和生活中的人文化的個人影像文獻資料,由攝影家篩選出近千張圖像、采用多媒體的展示模式。
記者在現場看到,拿著煙斗的張仃、微笑的黃苗子、逗鳥的秦嶺云……老藝術家們舉手投足間的各種風姿都被定格,展覽現場還別出心裁地擺放了一些藝術家們平常“童心”大發信手創作的小雕塑。
質疑
藝術家就該用作品說話
對于這一新鮮的展覽方式,觀眾們大都非常感興趣,但是也有一些觀眾提出,藝術家就應該是用作品說話的,過多“暴露”他們的形象,不太嚴肅,甚至有炒作之嫌。
回應
為了讓觀眾更好了解他們
對此,策展人張魅力女士回應,在平常的接觸中,她發現絕大部分的藝術家都缺乏像樣的肖像,這次的展覽正是通過這樣一個立體的展示方式,讓更多的觀眾來了解他們、了解他們的藝術。
中央美院教授薛永年認為,今天是一個讀圖時代,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中國自古就說人品和畫品結合,了解藝術家的體態、個性、氣質非常重要。中國美術館研究員劉曦林則通過歷史上的一個趣事來進行闡釋肖像照片對于藝術史的重要意義。近代畫家任伯年有一次給吳昌碩畫像,在他的鼻子下畫了一個圈,很多人看了畫作后以為是吳昌碩感冒了流鼻涕,后來因為有吳昌碩的肖像照片存世,一對照,才知道,原來吳昌碩那里長了一個瘊子。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