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化交流的實證
唐文化交流的實證
唐文化交流的實證
唐代《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于唐建中二年(781年)由一個名叫景凈的波斯傳教士撰刻樹立,呂秀巖書并題額,立于大秦寺的院中。碑高279厘米,寬99厘米,厚約0.25米,重約2噸。正面寫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并頌”,上有楷書32行,行書62字,共1780個漢字和數(shù)十個敘利亞文。碑額上部有吉祥云環(huán)繞的十字架,十字架每邊都有三顆珠子。而在十字架之下則雕刻了一束蓮花,典型的佛教蓮花瓣朵;蓮花兩側是兩朵白云;在兩朵白云的左右,又刻有兩束花,顯示出“景教”開的是中土佛教之“花”,結的是基督教之“果”。該碑記述唐代景教由大秦國輸入并流行于我國之事,對研究我國宗教史有重要價值,此碑久埋土中,明崇禎年間(公元1628年至1644年)在長安崇仁寺出土,原碑現(xiàn)存西安碑林。
唐代對傳入中國的基督教聶斯脫里派,稱為景教。這塊石碑上說的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有一個從古波斯來的傳教士叫阿羅本,歷經(jīng)跋涉進入中國,沿著于闐等西域古國、經(jīng)河西走廊來到京師長安。他拜謁了唐天子太宗,要求在中國傳播波斯教。此后唐太宗降旨準許他們傳教,景教開始在長安等地傳播起來,也有景教經(jīng)典《尊經(jīng)》翻成中文的記載。
碑文還引用了大量儒、道、佛經(jīng)典和中國史書中的典故來闡述景教教義,講述人類的墮落、彌賽亞的降生、救世主的事跡等。碑文雖系波斯傳教士撰寫,但他的中文功底極其深厚。大秦,即東羅馬帝國。公元428年,聶斯脫利派與當時作為東羅馬帝國國教的基督教正統(tǒng)派分裂后,逐漸向東傳播,流行于西亞、中亞地區(qū),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傳入中國。此碑的碑文由景教僧景凈撰寫,敘述了基督教的基本教義及景教在唐太宗至唐德宗140余年間在中國傳播流行情況。該碑書法端莊,形制獨特。
公元845年會昌滅佛,景教同時被禁滅,景教被禁后,波斯人中的景教徒都聚集在廣州一帶。公元878年,廣州被黃巢攻占,外國人遭到驅(qū)殺,從此景教在中國絕跡。隨著景教的沒落,大秦寺的院落為佛教所用,此碑不知何時失落。公元1623年(明朝末期),在陜西省西安市的西面崇仁寺,有人無意中挖掘出一塊石碑,在上面刻著“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等字。剛出土時,這塊黑色的石碑保存基本完好,上面的字也很清晰。當時許多西方各國不少的傳教士得知后,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各國。此拓片即現(xiàn)存的惟一一幅明末的全幅拓片。
這塊石碑向人們講述了基督教最早傳入中國的一段歷史,為世界四大著名石刻之一,是研究大唐盛世中西文化交流珍貴而難得的實物證據(jù)。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wǎng)”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nèi)容均屬于本網(wǎng)站專稿,如需轉(zhuǎn)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wǎng)”水印,轉(zhuǎn)載文字內(nèi)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wǎng),否則本網(wǎng)站將依據(jù)《信息網(wǎng)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wǎng)絡知識產(chǎn)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