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裝巧趣 皆得天真
不裝巧趣 皆得天真
不裝巧趣 皆得天真
五代十國的繪畫,上承唐朝余脈,下開宋代新風,是個承上啟上時期,水墨淡彩山水發展成熟,并形成南、北兩大山水畫派系。南方山水畫派以董源、巨然為代表,北方山水畫派以荊浩、關仝為代表。
董源(公元?至962年),字叔達,鐘陵(今江西南昌)人,曾為南唐北苑副使,世稱董北苑。董源用筆細長圓潤,善作“披麻皴”和“點子皴”,苔點繁密,常以皴、點代替線條來狀物寫景。
這幅《龍宿郊民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董源的傳世作品之一。此畫系絹本,青綠設色,縱156厘米,橫160厘米。無款,亦無宋、元人舊題。畫面山崗圓深,草木豐茂,雜樹丹碧掩映,山麓人家張燈于樹,連舟歌舞,似描寫節日嬉娛情景。此圖以水墨淺絳為骨,山體上依山石結構創造性地施以密密折披麻皴。
關于圖名,明詹景鳳《東圖玄覽編》稱其為《龍繡交鳴圖》。因董其昌偏愛董源的畫,千方百計從他人手中尋覓得四圖,鑒定為董源所繪、取其堂名“四源堂”以藏之。圖皆無名,他便依北宋《宣和畫譜》所記,一一定名為:《瀟湘圖》、《夏山圖》、《秋江行旅圖》,又將《龍繡交鳴圖》改名《龍宿郊民圖》。董其昌搞不清“龍繡交鳴”是何意,便謂此圖是宋太祖下江南時地方上用以進貢的,于是自作主張改名為《龍宿郊民圖》。然而考證歷史,宋太祖并未親征江南,而圖下方水邊有眾人聚于岸及船上,“聯臂舞躍,仿佛古者拔河之戲”,清乾隆皇帝便猜測是“郊民見龍宿祈雨所陳”。近人又有《龍袖驕民圖》之說,意謂天子腳下驕養之民,圖名含義即太平時代居住在天子腳下的幸福之民,圖上所繪內容當是節日嬉娛之景,如河上連舟槌鼓,類似競渡之類,岸旁連臂踏歌,示歡慶秋收之喜,它與圖名亦相吻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