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吳昌碩石鼓文
品吳昌碩石鼓文
品吳昌碩石鼓文
吳昌碩(1844年至1927年),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碩,多別號,常見者有倉碩、老蒼、老缶、苦鐵、大聾、石尊者等,是我國詩、書、畫、印上的全能大師,藝壇尊稱為“四絕”畫家。
吳氏書法以石鼓文最為擅長。這幅作品為四條屏,立軸,水墨紙本,縱151厘米,橫40.5厘米。左側署題:梯青仁兄大人屬臨阮翻四明范氏天一閣本石鼓文字,即希正。癸卯五月幾望,記於去駐隨緣室。安吉吳俊卿昌碩。鈐印:俊卿之印、倉碩、湖州安吉縣(四次)。整幅作品凝煉遒勁、氣度恢宏,結字長方、點畫線條珠圓玉潤、凝重古雅,用筆略參蒼渾方勁的隸法,但又不拘中鋒,藏露分明,寓動于靜,獨具風骨,耐人尋味。吳昌碩書法不僅根植于秦漢,而且亦追求古樸典雅的金石篆籀之氣。正如沙孟海先生評:吳先生極力避免“側媚取勢”,“捧心齲齒”的狀態,把三種鐘鼎陶器文字的體勢,雜糅其間,所以比趙之謙高明得多。這些都得益于他對石鼓文的筆力骨線的表現,以及對漢碑的魄力氣度的繼承,這兩點也是吳昌碩書法的兩大支柱。從這幅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寫的《石鼓》與前人有所不同,雖師古但不泥古,打破了宗石鼓嚴緊平整的格局,自創爛漫恣肆,沉雄、古茂的新風。
吳昌碩對藝術創作主張“出己意”、“貴有我”。晚年的吳昌碩在藝術創造等方面雖都有很高深的造詣,但他不僅絕不驕矜,反而比先前更加謙虛。光緒三十年(1904年)夏,“西泠印社”邀請吳昌碩參與此事并公推其為社長。當時他為印社撰聯云:“印詎無源?讀書坐風雨晦明,數布衣曾開浙派。社何敢長?識字僅鼎彝瓴甓,一耕夫來自田間。”這正是他一貫的沖淡謙虛襟懷的具體表現。直到七八十歲,還以讀書、刻印、寫字、繪畫和吟詩作為日課,樂之不疲。他以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底,把鐘鼎之氣、篆籀之力和治印之韻融入潑墨大寫意花鳥畫,形成了既有金石古意又有現代抽象意識的獨特畫風,吳昌碩在藝術上的卓越創造,奠定了其在中國美術史上不可動搖的地位,至今影響不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