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大箴:創造有現實感的藝術形象——寫在《中國當代版畫家出版精品選》前面
邵大箴:創造有現實感的藝術形象——寫在《中國當代版畫家出版精品選》前面
邵大箴:創造有現實感的藝術形象——寫在《中國當代版畫家出版精品選》前面
時間:2007-03-17 09:13:00 來源:
名家
>邵大箴:創造有現實感的藝術形象——寫在《中國當代版畫家出版精品選》前面
邵大箴
和雕塑一樣,版畫在中國有悠久的傳統。也和雕塑一樣,20世紀的版畫藝術是從西方引進中國,與中國的社會運動,與審美高度相結合,產生了新的表現形態,成為中國新藝術傳統的一部分的,由魯迅先生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曾為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與進步起過重要的作用。在這一運動中做出杰出成績的優秀版畫家們奉獻了社會、服務了人民大眾的大大無私精神和他們經歷過和艱苦而卓有成就的藝術實踐至今仍然鼓舞著新的一代藝術家們。改革開放以來的20年,版畫雖然面臨著市場經濟的挑戰,遭遇到藝術觀念與實踐更新的考驗,出版一度蹣跚,但它并未躊躇不前。由于社會進步需要版畫的動力,也由于人們的審美離不開版畫,還由于許多有識之士與好事者的努力,版畫藝術自然充滿著活力。和其他藝術領域中的情況相同,版畫界新生生力量的崛起是十分引人注目現象,不同的是,由于較少商業炒作和較少商主的藝術觀念的介入,版畫界的新人的情況比較自然,年輕藝術家們的腳步比較扎實、矯健。可以舉出許多事例說明這一點,其中最突出的是,近20年來新崛起的年輕版畫家相當專心致志地在本專業領域探索,他們心無旁鶩,不朝三四,不盲目追循“潮流”,在尋往一種有個性的風格之度,他們繼續深入發掘,以便于更加鮮明,更有內在的文化涵義。與他們的前輩不同,注重語言本身的表現力。辦事可貴的是,他們并沒有為此減弱對客觀的世界觀察,分析與研究,也就是說,在他們關注藝術語言時,是把藝術語言作為思想和文化載體來看待的。這樣,就避免了兩種可能出現的傾向,語言的過分哲理化和唯美的形式主義。藝術注重有哲學的介入,藝術作品也應該有相當的哲學內容,但藝術影響人、感動人的主要形象,是感情,赤裸裸說教的作品只能把觀眾拒之于門外;同樣,藝術的制式是為傳達思想,感情服務的,離開社會內容,離開人們的喜怒哀樂專搞純形式的游戲只能使作品空洞、乏味。
擺好基礎訓練與提高創造能力的之間的關系,是造就藝術家時必須十分注意研究的課題。假若有人問,近20年來,包括版畫在內的我國美術教育獲得了哪些成績的話,我的回答是,正是在處理這兩方面的關系取得了一些進步。務庸語言,新時期以來美術領域內的新秀大多是各美術學院培養出來的,他們有扎實的造型能力,也有很開闊的思維與視野。當他們追求“新”時,若有一定的文化底蘊和相當的藝術教養,又有比較充足的技術,技巧的準備。文化底蘊與藝術修養對藝術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它們能使藝術家的主體與位置相對固定,而不是被一時流行的時尚所迷惑、所困擾,技術與技巧的準備同樣十分重要,同為藝術家之靠心、腦、手的配合去思考、去創造,不可設想光有所謂觀念而不肯或不善于動手的人,能在藝術上有真正的作為!
新時期的版畫創作繼續在引進外國觀念,技巧、技術吸收民族傳統營養這兩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藝術創造本身的價值不在于是它采用了何種形式,傳統還是外來的,而在于這種形式是否恰當的傳達了內容,是否有現代的感覺,是否激動或感染了觀眾的視覺與心靈。通過對新時期近20年來藝術實踐的觀察,我們似乎愈來愈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凡是對外國藝術真正有所了解與認識的人,必然對本民族藝術傳統十分尊重與愛惜,反之亦然。我們高興地看到作為20世紀初從西方引進的版畫藝術,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在與中國社會現實和民族文化傳統相結合之后,不斷放出異彩。具有新的中國的藝派與特色,豐富著中國和世界的藝術寶庫。
所以想到與寫到關于版畫藝術上面的這些話,是由于看了這本“中國當代版畫家出版精品選”的作品之原有不少的感想。被選進這本集子作品的作品是中青年藝術家,共10位,他們是:吳長江、蘇新平、李曉林、李帆、余陳、宋光智、鄭星球、徐寧,都是高等美術學府版畫專業的骨干教師,他們不單單是從事在版畫創作的藝術家,他們同時用其他媒介進行創造。當然,他們在石版藝術領域更有獨到的研究與探索,獲得了可喜的成果,這些成果代表了當代中國石版藝術的新水平。石版是屬于平版的一種,其刻印的程序與結果雖不同于凸、凹、孔和綜合版,但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由水油相抱連成的偶然性和即時性所感受到的樂趣,以及對由版的印痕效果所獲得的愉悅感則是共同的。我想說,參與結集的這十位藝術家是石版創作的高手,他們各自有不同于別人的新印“絕招”,形成獨特的技術面貌,但是他們不耽迷于技術與技巧,他們用這些技術與技巧服務于創作,服務于藝術的構思,而各人的創作與藝術構思又立足于個人的生活體驗,為表達這些體驗,他們擇用所需的手段,形成自己的個性面貌。只是要強調地指出,這十位藝術家在表達個人的生活經驗的,注意到了自己的個性與公共社會性之間的呼應與共鳴。當下藝術界有個時髦的話題即所謂“文化思考”。可以說,每個人思考的文化問題都會有相當的社會性與公共性,因為個人脫離不開社會,但前擔是藝術家必須關注社會、關注現實,必須與社會與大眾溝通與交流。唯有此種,他們的文化思考以及他們的藝術創造才會既是社會大眾所可能關心和感興趣的,二是保持著獨特視角和切入點的,看看這十位中青年藝術家的版畫作品,從取材到構思,到在版語言的處理,到作品的立意,都各自有鮮明的特色,彼此之間的差異與距離是顯而易見的,可是有一點是共同的,并把他們聯結在一起:著眼于有意義,有現實感的創造。作品的文化品味與思想深度,大眾可以通過畫面感動和欣賞,即使有些作品含有超現實的隱喻意味,也不晦澀費解。從這里可以看出,這十位藝術家的實踐是相當自覺的,他們的主張與信念決定了他們的作為與作品面貌,也使他們志同道合的結集于一冊,以此求教于版畫界同仁及廣大觀眾,并意在為我國新時代的石版藝術做出自己的貢獻。
2001年5月14日于北京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