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手摹未蹉跎
心悟手摹未蹉跎
心悟手摹未蹉跎
時間:2007-03-16 16:28:00 來源:
名家
>心悟手摹未蹉跎
━━品讀張仲亭及其書法藝術
神交張仲亭先生已有多年,隨著歲月的流逝與感悟的累積,愈益開始關注并喜愛起這位從泉城走出來的中年書法家。不是由于先生當選中國書協的新一屆理事,而是他那清新自然的小楷與溫雅可人的行書原本就讓我感覺歷史彌珍。
平心而言,我生性對楷書尤其是小楷存有偏見,盡管晉唐盛世涌現出一大批楷書大家,往往懷疑傳統經典再經由滄桑浩繁的時光淘濾,如今難以重現和造就那般純熟嫻靜的楷書典范,幾乎不信會有耐得寂寞者甘愿在規(guī)矩方圓中費盡心神地潛心修持。因為楷書在超速發(fā)展的新時代常被展賽和市場忽視,楷書創(chuàng)作不亞于“坐禪”,沒有天人合一,心手雙暢的充分前提是無法寫好楷書作品的。而事實上,卻正有這么一些面壁圖破、不求聞達的追求者,意在鬧中取靜,不為經濟大潮的滾滾紅塵而隨波逐流,以慎獨的姿態(tài)堅守心靈的空曠,在黑與白的世界構建和諧晴朗的筆墨語言。張仲亭,正是這樣一位篤志淡定、天道酬勤的書家,以一手俊秀樸和的小楷躋身書壇。
歐陽中石為張仲亭小楷臨作曾欣然揮毫題序:“得樂毅之古貌,端樸直索黃庭之雅韻,秀實至于大令之十三行,亦見娟好,能洗塵去俗。已大不易也。”仲亭先生早年受家學影響,自幼啟蒙于顏、柳、歐,不斷地浸淫傳統,取法乎上,尤對二王、蘭亭序、圣教序以及書譜、祭侄稿乃至宋、明行草大家用功有多。習書四十余年來,即使在擔任市文聯黨組書記、省書協副主席之職后,始終心無旁騖,見縫插針地臨摹與揣摩,甚至在工作過忙的失眠之夜,也要研磨兩三時辰方才擱筆臥榻。
也正是這種堅毅澄懷的從書心境,才得以成就仲亭小楷的卓然平和、入古出新。魏啟后先生對其臨《樂毅論》小楷特意賦詩評贊:“南貼北碑久不和,因時所限自偏頗。張公自有平衡法,心悟手摹未蹉跎。”可見,張仲亭那不故作嬌媚、不呆板輕浮的雋永樸素的小楷,委實具有清泉之明凈、心靈之爽澈,有一種雅與俗、動與靜、古與今、心與手相協互乖之美在。
為宣傳和感恩滋養(yǎng)自己的泉城濟南,所屆六旬的仲亭先生用小楷精心書寫了明代晏壁詠濟南七十二名泉詩書長卷并出版。1995年,同時入選全國第六屆中青年書法家篆刻展及全國第六屆書法篆刻展,1996年入選全國第二屆正書大展。其作品曾多次作為國禮贈予外國元首及友人,并為國內外多處藝術館及文博單位收藏。由其書寫的老舍散文《濟南的冬天》碑刻書丹已塑立于趵突泉畔,成了濟南又一道怡人的文化風景。
在中國文化的觀念里,書法的象征性之首層內涵乃是自然的象征性,即可以使人遷想妙得之神會意象。書法墨跡的靜的存在通過想象性的跳躍補充可以轉化為我們感覺中的活的形態(tài),衛(wèi)恒《四體書勢》云:“字畫之始,因于鳥跡,蒼頡循圣作則,制斯文體有六篆,妙巧入神。”從這個角度而言,我是鐘情仲亭先生之行書更勝于其小楷藝術,縱覽其行書尺幅,溫雅秀逸而生動傳情,字里行間沒有驕氣巧飾的奇姿雕鑿,亦無刻意經營的遲澀乖張,行筆輕盈而筆墨透紙,走入其書法仿佛身臨閑云野鶴的幽悠仙界。尹旭先生著《中國書法美學簡史》中談及明董其昌的美學思想,董其昌并不認同“書為心畫”之論,卻提出書藝可以外化人的神氣與精神,認為以技藝為核心的書法在達到出神入化之境后可以表現人的精神氣韻,所謂“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逼鋵崳耥嵡椴赡藭ㄋ囆g之生命所系。董對于藝術創(chuàng)新的理解是與藝術家個人藝術風格的創(chuàng)建緊密聯系的,只有著眼于藝術風格的開創(chuàng)來談創(chuàng)新才算把握了藝術創(chuàng)新的美學本質所在,而只有書法家們形成了自己的藝風而藝術創(chuàng)新必水渠成,而脫離個人風格的建構為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則只能是曇花一現、掠影浮光。
中國書壇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側重碑學轉變到現今趨崇帖學一脈,可見從書者進一步領會到書卷氣和學養(yǎng)性對人格修煉與藝術審美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張仲亭先生的行書藝術正是在如此氛境中孕育而生,尤其是在江北傾向“師碑”風氣中毅然從帖,在二王、文征明、趙孟頫、董其昌等先賢書風的融洽傳承中強調個人面目的自然鑄就,不妨來賞讀其書杜牧詩橫幅:“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弊肿智搴?,墨色酣暢,從布白到陣列,從行氣到筆法,從情境到意趣無不賞心悅目,更流露出書家本真的心性與才情。
這,也就是張仲亭書法之所以清淳散逸、儒雅瀟灑的動人之處。 江海濱/文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