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插屏上的唐代石畫
碧玉插屏上的唐代石畫
碧玉插屏上的唐代石畫
碧玉是指玉石呈青綠、墨綠、黑綠色的軟玉,其顏色因礦物中含鐵量較多的透閃石所致。本件藏品系新疆和田碧玉插屏,由描金碧玉及雕花紅木底座組成。縱35.6厘米,橫20.3厘米,應屬陳設玉精品。碧玉插屏兩面皆用描金工藝,一面鐫刻“舍謨吐忠”4個大字,并在大字右上方鐫刻了橢圓形“清賞”篆書章,大字左下方鐫刻方形“傳賢子孫”篆書章;另一面描金淺雕唐代畫家韓干所繪《明皇試馬圖》。
玉插屏始于東漢,盛行于清代,大多用整塊玉雕琢成長方形或其他形狀的片狀,再在玉片上雕刻各種圖案紋飾,插于木座或玉石器座上,具有較強的觀賞裝飾性。
《明皇試馬圖》作者為唐代畫家韓干,其師承陳閎、曹霸,為唐代天寶年間的杰出畫家,曾被唐玄宗召為宮廷畫師,官至太府寺丞。韓干擅長畫肖像、人物、鬼神,尤以鞍馬著稱。這得益于他深入生活,仔細觀察研究各種馬的神態、動作、骨骼、肌肉、毛色。杜甫在《畫馬贊》中稱贊“韓干畫馬,筆端有神”。并稱其畫馬“唯畫肉不畫骨”,道出了韓干畫馬的特點。所謂“畫肉”,即肥壯豐滿,正反映了唐代的審美時尚。
此件碧玉插屏所仿《明皇試馬圖》系韓干的力作精品之一,清代時《石渠寶笈》曾收編著錄,畫作中呈現的是唐玄宗御馬,它高大健壯,鬃毛整齊,膘肥雄駿,坐于馬背上的是玄宗皇帝李隆基,又稱唐明皇,身著便服,風度翩翩,左右二人護持,身后一隨從緊跟。構圖手法簡練,線條流暢,加之所用描金鐫刻,突出了御馬的肥壯矯健,唐韻十足。圖左題有“明皇試馬圖”五字,圖四周有歷代印記及鑒藏寶璽:“鑒古”、“乾隆鑒賞”、“乾隆御覽之寶”、“樂壽堂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石渠寶笈”、“紹”、“興”、“宣江”等共十五枚印章,除“鑒古”、“乾隆鑒賞”、“樂壽堂寶”和“宜子孫”為陽文篆書,其余均為陰文篆書。碧玉中間橫行御題:“子子孫孫,永保鑒之”,八字中間鈐圓形“古希天子”印,碧玉上半部為描金乾隆御筆行書《明皇試馬圖》題記:“我曾見趙霖六馬傳貞觀,立石像人人拔箭,數騎嘗寇陷陣中,凜凜英風千載羨,茲乃歌韓干試馬寫明皇,疑是溫泉初罷宴,據鞍袖手顏微酡,兩夾持尚兢戰。嗚呼,開創何雄守何弱,宴安鳩毒忽爾忘天春,漁陽鼙鼓來動地,難免蜀道崎嶇擁款段,畫圖所貴鑒戒存,瞿然撫古興遐嘆。戊子新春月御題”。下鈐“寶笈三編”篆書印。
韓干畫馬作品除《明皇試馬圖》外,還有《相馬圖》、《明妃上馬圖》、《照夜白馬圖》、《于闐黃馬圖》、《寧王調馬打球圖》等等,至宋朝皇宮中還收藏了52幅韓干畫作。可惜由于戰亂、列強掠奪焚毀、宣統皇帝監守自盜等原因,如今故宮韓干真跡所剩無幾。
本件《明皇試馬圖》描金碧玉插屏雖非韓干真跡,卻也填補了窺視韓干筆下駿馬之雄風的需求,把唐代名作刻畫在碧玉之上,作為廳堂陳設,也稱得上別有韻味了。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