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創作患了文化貧血癥”
“國畫創作患了文化貧血癥”
“國畫創作患了文化貧血癥”
畫家盧輔圣接受記者采訪時尖銳指出:“國畫創作患了文化貧血癥”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和上海美術館聯合主辦的“坐看云起——盧輔圣畫展”將于3月9日起在上海美術館舉行。昨天,盧輔圣這位有著深厚理論造詣的著名國畫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呼吁:當代中國畫創作要以中國文化的修養作為其有力的支撐,使中國畫真正成為中國文化一個不可分離的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國畫創作領域,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普遍缺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貧血現象。
盧輔圣認為,相對于西方外來畫種來說,中國畫理所當然地應該是以中華民族自身的文化體系為旨歸的。盡管中國畫在發展過程中逐步對畫家的繪畫才能、筆墨技巧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但是其精神內核和美學標準卻一直與中國傳統文化血脈相通。傳統畫論中稱中國畫為“文之余也”或“文之極也”。“余”也好,“極”也罷,都是在強調中國的傳統文化修養乃是中國畫的根基所在。
但可惜的是,以往中國畫賴以“生存”的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現在在中國畫創作領域受到很大的漠視。遠的不說,就以現在的美術教育而言,許多藝術院校的中國畫專業名存實亡,而代之以所謂的水墨畫。似乎有了造型能力就什么都能畫,中西畫種的區別只在工具材料的轉換。
于是,部分院校的中國畫專業被取消,籠統地改作繪畫專業。不少美術院校的學生名義上學的是中國畫,但是主要接受的是西式的美術造型訓練,而中國畫畫家所必備的中國傳統文化素養卻缺失多多,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當然,西式的藝術造型訓練對掌握美術的基本功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對中國畫的學習和研究,更應該建立在完整的中國文化架構基礎上。中國畫不僅僅是一門技藝,而是中國文化體系中有機的一環。由于缺少中國文化的底氣,現在不少中國畫畫家的所謂創新,往往行之不遠,熱鬧一時后復歸沉寂。
對一個優秀稱職的中國畫畫家來說,中國文化素養不是一種表面文章,而應完全融化到其日常的創作中去。過去畫中國畫的人,要“詩書畫印”皆擅。但是,不說其他,時下有多少中國畫畫家能為自己的畫題詩?君不見,現在書市上出版的專門為書畫家題詞用的形形色色的工具書如《畫家畫題顧問》、《書畫題跋必備》等達數十種之多,有些畫家離開了這些工具書就寸步難行。更有甚者,有的畫家連古人的題跋也抄不通,所抄的題跋與畫面或無關或牽強。
現在社會上還有部分中國畫畫家借中國畫的程式筆墨為傍身之技,筆墨在他們手上已經成為形式的軀殼。不管是科班出身還是江湖畫手,如果在中國文化素養方面有所缺失,都是會失去中國畫的靈魂的。沒有了中國文化脊梁的支撐,真可謂有筆墨為零,沒有筆墨也等于零。
盧輔圣對目前國畫人才嚴重斷層的現象也深以為憂。他說,現在國內美院招生表面上很火,實際上許多人是考其他專業沒有把握,才“轉投”美術專業的,并非出于熱愛。而在美術各個專業中,國畫又是排在最后,設計、油畫等專業考不中,才勉強“邁入”國畫之門。沒有高素質、對中國畫充滿熱愛之情的一流人才,何談振興中國畫?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