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變中去辨識“鐵花”
在演變中去辨識“鐵花”
在演變中去辨識“鐵花”
時間:2007-03-05 13:37:00 來源:
資訊
>在演變中去辨識“鐵花”
 |
所謂“哥釉瓷”,應是指在宋代開始燒造的我國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瓷器。但后代仿照哥窯樣式燒造的瓷器,在習慣上也都被稱之為“哥釉瓷”。這一類瓷器的特點是胎質堅致精細,一般顏色為深紫灰色。瓷釉較厚,有灰青、粉青、翠青和米黃等幾種顏色。釉面質地細膩,特別光潤,有油光感。釉面上布滿較規則的細碎開片。有的紋片顏色有大小深淺之分,大黑小黃,所謂“金絲鐵線”。此外,宋代哥窯瓷器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而所謂“鐵花哥瓷”,則出現在乾隆朝之后。這是指在哥釉瓷器物上,以醬油釉涂抹在其上凸雕的紋飾上,因為其色如鐵銹一般,故稱之為鐵花裝飾。這種裝飾樣式的出現,在單色釉的燒造中,是一種創造和發展。在審美上,豐富了美感欣賞的色彩層次和裝飾層次。不過,在乾隆時代,這種裝飾方式尚剛剛出現,采用的還不多,而且,裝飾面也較小,一般都局限在器物的肩部和耳部,主要是一些回紋和如意紋。這類器物大都仿造金屬器皿,故看起來都比較莊重敦厚,生動而又耐看。
這次筆者去逛收藏品市場,得到的是一只鐵花哥釉尊。此尊高24.5厘米,腹部直徑為17厘米,口部直徑為12.5厘米。通體為灰青色瓷釉,上面布滿了細小規則的碎紋開片。由于傳世有年,歷經風霜,釉面包漿厚潤光亮,如同涂了一層油一樣。在其肩部有一圈4厘米寬的龍鳳紋鐵花凸雕裝飾。由于年代久遠,凸雕的龍鳳上也閃發著油亮的醬色光芒。尊的釉面未及底部,在淺圈足上露出了灰紫色的胎色。底部無釉,呈灰紫色。整個器物看上去大氣凝重,有金屬味。一圈凸雕上兩只鐵花龍鳳盤繞其上,使這只尊在厚重之余,又透發出了一股靈動之氣。此尊雖光亮生動,然又有明顯可見的傳世老氣。這種又新又舊的感覺,是絕非新器可比的。
我觀察再三,判定此尊為嘉慶年間之物。理由如下:首先從釉面上看,此物雖光潤,但已明顯不如乾隆朝之器,釉面上可顯見細桔皮狀輕微的波浪紋,釉面滋潤程度也比前朝的器物要差些。再從制作來看,胎骨與前朝相比,也已顯見厚重和粗糙,這也是嘉慶朝制瓷的一個特征。最重要的依據是鐵花裝飾本身。在乾隆朝時,裝飾鐵花的器物尚不多,裝飾的面也不大,而且,題材也很有限。到了嘉慶朝時,龍鳳紋的這種裝飾手段才逐漸多見了起來。并且,只有到了嘉慶朝,鐵花裝飾的裝飾部位和裝飾題材也均變得靈活多樣和豐富多彩了。此時,器物的口沿、肩部、腹部和耳系之上均可見以鐵花裝飾的凸雕,在題材上也泛見獸面、花卉、蕉葉、回紋和龍鳳等多種圖案樣式。根據以上幾方面的考察,當然,最主要還是器物本身所透發出來的無法仿造的陳年老氣,因此,我認為,本人所得的肩圈龍鳳鐵花裝飾的哥釉尊斷為嘉慶年間之物,應無大錯。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