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利摩日瓷器的魅力
法國利摩日瓷器的魅力
法國利摩日瓷器的魅力
時間:2007-02-28 17:24:00 來源:經濟日報
收藏
>法國利摩日瓷器的魅力
 |
 |
法國利摩日瓷器僅有300多年的歷史,但卻享譽世界。探究個中原因可以發現,不斷利用新技術改造生產工藝,將藝術家、設計師與生產者完美地結合起來,不斷變化翻新產品,以適應市場需求是利摩日瓷器的成功之道。
博物館里的瓷器展品
利摩日是一個已有2000年歷史的古城,位于法國中南部,人口約14萬。早在公元1000年時,這里就被視為法國的藝術之都,或許是受此影響,此地出產的精美瓷器也享譽世界。不久前,記者慕名來到利摩日采訪,對這里的瓷器發展作了一番探究。
法國瓷器博物館共有4家,其中兩家國立博物館分別位于利摩日和塞夫勒,另外兩家市級博物館則落戶馬賽和魯昂。記者采訪了位于利摩日的阿德里安·迪布謝國立博物館館長尚塔爾·梅蘭女士,她擔任館長已有18年之久,出版了數本有關瓷器的書籍,最近還要出版一本新著。在博物館的圖書館坐下后,梅蘭女士向記者簡要介紹了博物館的情況和利摩日瓷器的發展歷史。
博物館創建于1845年。1865年,阿德里安·迪布謝將自己的大量收藏慷慨捐贈給博物館,他本人也因此被任命為館長,1876年法國行政法院同意將博物館以他的姓名命名。1881年,該博物館正式成為國立博物館。博物館現有館藏1.5萬件,以17世紀至18世紀的瓷器為主,是世界上館藏瓷器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展出的僅為4000件,中國瓷器館藏有2000件之多,展出的僅有20來件。為了擴大藏品,博物館每年都要收購古瓷器,一些收藏家也向博物館捐贈藏品。2003年,該館曾經舉辦過一次中國瓷器展,之后又將展品移師馬賽和塞夫爾展出,計劃2008年再辦一個中國外銷瓷器展。
在館長的陪同下,記者參觀了博物館。梅蘭女士邊看邊向記者介紹說,早在18世紀,歐洲人雖然會制作玻璃器皿和陶器,然而,對中國人將瓷土經過火焰的“精雕細琢”之后,就能變成雪白錚亮、敲起來叮當作響的半透明瓷器百思不得其解。1768年,一位外科醫生無意之中在利摩日南部40公里的圣伊利埃發現了高嶺土。這種質純色白的粘土被運到巴黎郊區的塞夫爾皇家瓷器廠試產后證明,這是一種絕佳的造瓷原材料。利摩日地方總督杜爾哥得知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下令在當地建起了第一座瓷器廠。1771年,第一座瓷器廠建成,經過高溫加工的第一批瓷器問世。當初,瓷器的形狀很簡單,品種也不多,圖案以花為主,花邊往往鍍上金色(利摩日瓷器上的金色均以金粉調制而成),更多的則加上統一的藍色花邊。
法國大革命后,利摩日瓷器生產逐步發展。1827年,瓷器廠增加至16家,1850年增至30多家。貝尼奧爾、皮埃爾·塔羅、費朗索瓦·阿呂奧等品牌瓷器相繼問世。受巴黎藝術家的影響,利摩日瓷器生產廠不僅生產餐桌用的白色瓷器,瓷器的造型也開始多種多樣,朝著裝飾藝術的方向發展,其代表作為運用琺瑯制作工藝生產的普亞餐具,它還代表利摩日參加了1878年博覽會的展出。受日本藝術的啟迪,阿維朗生產廠在瓷器圖案上進行創新,并在美國建立了辦事處,從而打開了跨大西洋市場,走向世界。19世紀利摩日瓷器生產迅速擴張,步入了“黃金時代”。其產品被視為“桌上藝術”,利摩日也因此成了家喻戶曉的法國瓷器代名詞。
20世紀上半葉,瓷器出現了兩種風格:新藝術和裝飾藝術,這對利摩日的瓷器產生了很大影響。有個別瓷器制造商直接將名家大師的作品畫到瓷器上,之后各大廠商競相效仿。在1925年巴黎舉辦的國際裝飾藝術和現代工業展上,參展的利摩日瓷器名聲大噪。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利摩日瓷器遭受了沉重的打擊,直至戰后才逐步恢復元氣。
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利摩日瓷器僅有300多年的歷史,但何以能后來居上,獨樹一幟呢?雖然利摩日擁有適宜生產瓷器的高嶺土和水,但是利摩日瓷器之所以享譽世界依靠的卻是推陳出新,從工藝技術、造型到圖案風格,不斷變化翻新,形成了藝術家、設計師與生產者的完美結合。
從總體看,利摩日瓷器走的是精品化的道路。記者在法國國立瓷器博物館內看到,各類展品令人耳目一新。在皇家利摩日(Royal Limoges)、哈維蘭(Haviland)、貝納爾多(Bernardaux)三大廠家銷售店里以及云集路易·勃朗大街的十來家瓷器店的櫥窗里,記者看到的都是些獨具匠心,各有特色的瓷器產品。
皇家利摩日瓷器創建于1797年,以生產餐具著稱,并為著名飯店、餐館訂做餐具,品種多樣,從杯盤、茶具、咖啡具、碗、煙灰缸、糖果盆,到糖、黃油、果醬和蛋糕盛器等一應俱全。哈維蘭瓷器除了生產上述產品外,從20世紀初開始還以設計制作瓷動物聞名遐邇,其白瓷和黑瓷動物惟妙惟肖,包括大象、白熊、豹、鹿、犀牛和鸚鵡等,這家廠商邀請居約、德布瓦、桑多等著名雕塑家設計產品,且限量生產,多則生產250個,少則僅生產50個,其銷售商店里專設一個小博物館,陳列歷代著名產品。貝納爾多是利摩日當地一家家族企業,目前由第五代傳人米歇爾·貝納爾多執掌,現為法國最大的瓷器生產廠商,建于1842年,年產瓷器約400萬件。在貝納爾多設立的博物館內,年輕的女解說員首先介紹的是產品原料配方。原來,貝納爾多生產的瓷器一般由45%至48%的高嶺土、2%至5%的粘土、25%的長石和石英等成分組成。其瓷器制作的工藝包括做坯、燒制、上釉、彩繪等。這位解說員介紹說,制做的模具一般要比成品實物大40%,這樣燒制的瓷器才能達到設計的尺寸;上色后,根據不同的色彩,溫度應控制在750攝氏度至1300攝氏度之間,只有藍色能承受1400攝氏度的高溫;在經過嚴格的檢驗后,25%的成品或因有斑點、或因有其他缺陷而被廢棄,以此確保瓷器的質量。博物館最有特點的展品是4個年代的形狀各異的大花瓶,據稱,這4個大花瓶堪稱“鎮館之寶”,由法國名家花了一年的時間,反復推敲,才設計、制作而成。
起初,利摩日瓷器整個生產過程全部由手工操作。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機械化生產逐步進入制瓷行業,現代化的生產則由電腦控制。貝納爾多可謂是利摩日創新的一大先鋒。一般情況下,瓷器燒制是最難控制的一環,過去以木柴為燃料,1951年首創煤氣隧道窯燒制,大大增強了燒制過程中的溫度控制;1980年,又創造了瓷坯新工藝,用含水10%的原料粉末直接加入機器,用10噸的壓力在模具中直接壓出瓷坯,每小時可壓制800個,同時也省去了晾干的時間。1999年,博納德的瓷藝師又提出了“陶瓷首飾”的理念,嘗試著用加工瓷器的技術來制作戒指、領帶夾、耳環、胸飾、項鏈墜等首飾,以此開拓新的市場領域。陶瓷首飾一上市,大受消費者青睞?,F在,每逢節日,陶瓷首飾便成了人們饋贈禮物的搶手貨,其名氣甚至超過了傳統瓷器。此外,利摩日瓷品也被用于衛生設備、實驗室用具等領域,一些市政府的大廳和噴泉也以利摩日瓷器來裝點。
盡管如此,利摩日瓷器仍然部分保持著傳統的手工方式?;始依θ論碛袃杉夜S,一個手工制作工廠擁有70名員工,而現代化的工廠中僅有25名員工。在晶瑩剔透的白瓷上畫上各種圖案,有手繪畫作,有的甚至出自名家之手;也有移印圖案。這些圖案分為水果類、風俗類、景物類、人物類、動物類等,尺寸從小至大。同時,造型也別具一格,有圓形,橢圓形、方形、長方形等。在顏色方面,深藍的高貴,雪白的典雅,翠綠的超凡,圖案和色彩的完美搭配,演繹出高雅的風情。這些瓷器可以滿足各種需求,既可用于餐飲,也可用于室內裝飾,一舉兩得。此外,皇家利摩日還生產鑲有精致框架的瓷畫、瓷塑雕等各種栩栩如生的高檔精品瓷器。
瓷器產業面臨新課題
利摩日的瓷品以精良而著稱,但價格自然不菲。
由于銷售不暢,利摩日制瓷業目前正面臨艱難的時期。據悉,英國和德國的一些名牌瓷器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據利摩日瓷器制造商聯合會的統計,2005年利摩日瓷器產量1640噸,比大滑坡的2004年下降了0.12%,員工總數707人,比上一年減少17%,總營業額5598.9萬歐元,下跌14%,在法國的銷售額為2649.2萬歐元,下滑9%,出口額為2949.7萬歐元,猛跌19%。
梅蘭女士在分析原因時說,利摩日的高嶺土于上世紀50年代已經告罄,為了維持生產,不得不從法國比利牛斯、布列塔尼省以及歐洲其他國家和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進口高嶺土,成本不斷上升。過去,年輕人結婚都要買一套利摩日餐具作為居家的必需品;如今,多數年輕人考慮的是旅游、購置現代家具和電器等,對餐具并不講究。加上近年來歐元堅挺,無形之中使出口價格上升,利摩日瓷器外銷因此也受到了不利影響。20年前,利摩日瓷器生產廠有30家,目前已減至10來家。而利摩日瓷器沒有統一的銷售渠道,各自為政,各顯神通,也是利摩日的遺憾之處。為了扭轉頹勢,利摩日各大廠商也面向大眾,加大了生產“大眾瓷”的力度,增加一些素瓷產品(即白色或色彩較少的瓷器產品)。大眾化的瓷器產品價格較低,也能為廣大消費者所接受。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