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賞民窯青花爐
品賞民窯青花爐
品賞民窯青花爐
在陶瓷裝飾發展的歷史長河中,青花瓷有著巨大的流傳。用含有鈷的藍釉彩來裝飾陶器的做法實際上是在唐朝才發展起來的。青花瓷器在中國的明代進入全盛時期,它的制造技術外傳到近東及日本、朝鮮等其他東方國家,最后傳到歐洲。
青花屬高溫釉經過1200℃的窯燒之后形成;官窯青花瓷一般都精美細潤,但不免有些呆板;民窯青花瓷大多都較粗糙,卻蘊含著民窯自由奔放的創造性。我以前在小拍撿漏收藏了一只清早期民窯青花香爐,這只青花香爐顯示出民窯毫無拘泥的創造與發展風格。
青花香爐口徑25.2厘米,器身繪有古香古色的纏枝蓮紋,香爐器型大方穩重,繪畫技法十分嫻熟。中國盛行佛教,宋元香爐各具特色,明清香爐各有傳承與發展。
我收藏的這只青花香爐具有清早期民窯香爐的7個特色:一是民窯香爐創造與發展的特色。明代官窯與民窯多見青花三足筒爐,三足雙耳爐;崇禎時期有缽式爐。清順治、康熙、雍正均有青花缽式爐,但少見這種帶有大翻口沿的民窯青花香爐,這種青花香爐的造型具有清早期民窯香爐創造與發展的特色。二是清早期民窯香爐的肥質特色。青花香爐胎質堅致,器物手感重。這只香爐具有清早期民窯器物胎質堅致的特色。三是清早期民窯釉色的特色。香爐釉色白中閃青,這種釉色既區別于明代的亮青釉,又不同于康熙后期有光亮的白釉與漿白釉。這種民窯白中閃青的釉色實際形成了清早期的過渡釉色,這種過渡釉色正是清早期民窯釉色的特色。四是清早期香爐釉面民窯器物的特色。香爐釉面有多處棕眼,釉面呈現喬麥地。五是清早期香爐纏枝蓮繪畫用料特色。清早期民窯青花采用浙料和珠明料,因此香爐所繪纏枝蓮發色較灰暗。六是清早期民窯青花纏枝蓮的繪畫特色。清早期紋飾畫法采用單線平涂,青花有溢出勾描線的現象。七是清早期平削底與底足窯黃的民窯特色。平削底足與底足窯黃是清早期民窯沿襲明末民窯的遺風。
縱觀這只清早期民窯纏枝蓮青花香爐,既有繼承明末民窯傳統的工藝,又有清初民窯的發展創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