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鳥畫藝術道路上的開拓者
花鳥畫藝術道路上的開拓者
花鳥畫藝術道路上的開拓者
張玉民1941年出生于關中平原的一個普通人家,從小在祖母和長安名家朱進才的影響下系統學習了民間藝術,后受業求教于著名長安畫派大師趙望云、葉訪樵、蔡鶴汀、蔡鶴洲等先生。張玉民的藝術修養從漢唐造型、宋元傳統以及現代構成中吸收藝術營養,廣收博采、化為己用,轉化為他自己的藝術養分,這些都不同程度地滲透到他的作品之中。在對傳統花鳥畫創新做深入思考的同時,他以開闊的視野切入花鳥畫的創作實踐,使得他的造型和筆墨語言的表現力更為豐富,內涵更為雋永。
從藝術表現的角度看,張玉民在大量的作品中都有意識地夸張了所表現對象外部形式結構的抽象意味,使筆墨從物象中游離出來,筆墨表現的自由性被強化,畫面變成點、線、面、色、形、疏密、空間等等一系列純繪畫語言的因素。
水墨畫中筆墨是非常重要的表現手段,它所造成的美感是別的繪畫媒介所不能代替的。畫家情緒的表達與筆墨技法有直接的關系,筆墨成為感情真實流露的痕跡,而且它具有極強的文化符號性和精神象征性———作為特殊的傳達方式和接受方式,它凝聚著中國文化獨有的意味與氣質。張玉民的作品強化筆墨的運動旋律感,使物象有一種“動”的感覺,“動”則“生”,“生”則“活”,活潑潑的,古人所謂“氣韻生動”正是這種生命氣象的演示。他行筆用線,澀滯之中有一股強大的動力往前推進,從而保留了線的流動軌跡,使線的運動既沉著又放逸,動而不飄、凝練蒼勁。他還強化了畫面的色墨對比,在大面積的墨色中突然分布幾塊極其濃艷之色。
張玉民是一位頗具才氣和實力的畫家。他始終抱有一個信念:“美必須是獨特的,震撼人心的。”創造是一個藝術家的靈魂,畫面形式是結構的張力、筆墨蒼潤是生命的氣象、境界深遠是心性的表述。這使得他的花鳥畫在某種意義上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又把這種傳統的表述帶入當下生活體驗,并開拓出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在當代花鳥畫壇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的這一成就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