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剪出來的境界
張偉:剪出來的境界
張偉:剪出來的境界
時間:2007-02-24 11:07:00 來源:光明日報
收藏
>張偉:剪出來的境界
 |
在寧夏南部山區一個普通農戶家中,記者看到一幅水平很高的剪紙作品:畫面上,一位威武的將軍手舉望遠鏡、騎著戰馬在指揮千軍萬馬。這不是彭德懷彭大將軍嗎?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幅作品的作者,竟是一位年逾六旬的農民老大爺。
在一些人的印象中,民間剪紙藝術家都是農村婦女,剪紙,似乎成了女性的專利,而男性剪紙藝術家卻很少聽說。然而,記者最近在寧夏隆德縣采訪時,就見到了剪紙彭大將軍的作者——一位有50多年剪紙歷史的農民老大爺。
老人名叫張偉,家住沙塘鎮和平村。記者去他家采訪時,他正在田里干活,是村里人把他叫回來的。見到他時,他粗糙的雙手上仍沾滿了泥土。
記者仔細打量了他的家:房舍低矮破舊,室內沒有像樣的家具和電器,光線暗淡。但是,這里卻洋溢著濃郁的藝術氣息:窗戶上張貼著主人的剪紙作品,正房最顯眼的位置懸掛著他用紙剪出來的中堂、對聯。最讓人嘖嘖稱贊的還是他的剪紙“八仙慶壽”,場面宏大壯觀,人物呼之欲出,真是出手不凡!一問才知:這幅剪紙,曾被固原市有關部門評為一等獎呢。
張偉告訴記者,他已經64歲了,只有小學四年級文化程度。他從七八歲開始跟母親學剪紙,十歲就可以剪出成型的作品了,此后幾十年基本沒有間斷過。平時,他以干農活為主,鉆研剪紙藝術只能在農閑時節、雨雪天和夜晚。農閑時,他每天都要剪上幾張,有時一天花去十來個小時。他從不打撲克、打麻將,幾乎把所有業余時間都用在剪紙上了。這樣的生活,他感到很充實。
張偉剪紙,十分認真。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嚴格,從不隨意亂剪,更不把不滿意的作品示人。因此,他說自己只有200多件剪紙作品。但這些作品都是他創作的,沒有一件與他人相同。他的每件作品幾乎都經過幾道“工序”:先構思、設計,然后畫出草圖,一次又一次修改,直到自己認為無可挑剔了,才動剪刀。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的剪紙作品,既注意揭示現實,又注意反映歷史,多數都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2006年10月,是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70年前,工農紅軍長征曾經經過他的家鄉。這也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他為此設計了70幅剪紙作品,但由于農事繁忙、對作品要求嚴格,所以直到長征紀念活動結束后,他才完成一半左右的作品。但他的創作并沒有因紀念活動的結束而結束。記者有幸欣賞了他的“紅軍飛渡鐵索橋”、“六盤山之戰”、“毛澤東在回民家中做客”等作品,都可以稱為精品力作。他還拿出一些草圖讓記者看,因為覺得不理想,所以一直沒有動刀。
張偉告訴記者,創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他為了創作這些作品,曾看過不少書籍、專門研究過很多歷史資料。他強調,歷史題材的剪紙作品,絕不能違背歷史。他還向記者介紹了他的創作體會:畫面既不能太繁瑣,又不能過于單調,要有主有次,相互襯托。
張偉說:“我現在的許多作品,都算不上是剪紙作品,而是‘刻紙作品’。因為它們不是用剪刀剪出來的,而是用刻刀刻出來的。所刻作品,每幅都不超過10份。再多,就會影響質量了。”他透露:他曾學過刻章,對書法、繪畫也有研究。這些都對他的剪紙創作有益。他在40歲之前是以剪為主,40歲以后就以刻為主了。刻比剪更有優越性,特別是夏天創作時,可以避免因手出汗而影響創作的問題。
張偉承認,母親對他的影響很大。他說,母親的剪紙水平很高,但是,母親從來不剪人物,因為她認為人物最不好剪,但他本人則偏重于剪人物。他頗為自豪地說,我的實踐證明:剪人雖然較難,但只要摸透了規律、抓住了特征,也可以剪好!在他的影響下,他的一兒二女也會剪紙。
記者請他談談男女剪紙的特點和區別。他說,男女由于生活經歷不同、視野不同、性格不同,在取材內容、藝術風格等方面也都有差別。一般來說,男性作品可能會多一些陽剛之氣,女性作品可能會多些陰柔之美。
不俗的作品、不凡的談吐,讓記者對這位老人刮目相看:這哪里是一個日升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分明是一個有相當造詣的剪紙藝術家!
2006年9月,張偉拿到了隆德縣發放的5000元津貼。同時,縣上也交給了他一項使命:帶徒傳藝,讓他的“絕活”后繼有人。
同他對自己的作品要求嚴格一樣,他對徒弟要求也不低。張偉告訴記者,他非常樂意帶徒弟,很希望把自己的技藝傳下去,但是眼下還沒有找到理想的徒弟。他強調,搞剪紙,要有眼光、要有悟性!而這并不是誰都具備的。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