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春節老習俗——“海上年俗”風情展側記
尋回春節老習俗——“海上年俗”風情展側記
尋回春節老習俗——“海上年俗”風情展側記
時間:2007-02-24 16:18:00 來源:新民晚報
收藏
>尋回春節老習俗——“海上年俗”風情展側記
 |
記者在春節期間走進在三山會館免費開放的“海上年俗——首屆上海春節民俗風情展”,感受到展會濃郁的新春氣息,也讓我們尋回千百年來逐漸被人淡忘的春節傳統習俗。
由本報、文廣局和黃浦區政府主辦的這次年俗展,特辟了50余幅展板,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一些幾近失傳的傳統習俗和與之相關的器物。記者了解到,其實從臘月廿三的“送灶”一直到正月底,一切慶賀、祭祀、娛樂、飲食等活動,均被視為過年。在整個年俗活動中,除“送灶(小年)”、“除夕”、“春節”、“立春”、“元宵”這些系列年俗外,還有其他種種風俗,有的是辭舊,有的是迎新,有的是企求幸運,有的為討吉祥。春節長假即將結束,記者列舉些重要的過年環節,供大家回味。
春節: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盛大、最隆重的節慶。春節,本稱“元旦”,又稱“年節”,古稱“元日”、“元正”、“元辰”、“端日”。經過數千年的文化延續發展,春節的主要風俗活動大致有這些內容:一、祭祀天地、祖先;祈年求吉;辭舊迎新。二、拜年賀歲、請春酒、訪親拜友、賀年帖。三、家人團聚、企盼吉祥、享受天倫之樂。四、娛樂、游戲、樂舞、競技。五、廟會、花會、社火、集市。六、環境美化、居室裝飾、衛生活動等。
“送窮”:祭送窮鬼(窮神),是迎接財神的前一步,早在唐代就相當盛行。韓愈曾寫過《送窮文》。唐代詩人姚合也寫過《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灑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元寶茶”:上海人在新春期間招待客人的“元寶茶”,所謂“元寶”,即兩枚橄欖。
“貼福”:至今不衰的貼“福”字在宋朝就已經很流行了。“福”字倒貼的風俗,相傳源于明太祖朱元璋。他微服出訪之際看到一戶人家的門戶上“福”字貼倒隨口說出“福”倒了。隨從靈機一動附和道:“對,‘福’到了!”
猜燈謎:元宵節的游藝項目,后延伸到過年的娛樂活動中,是我國獨有的民間文藝形式,又稱“謎語”、“燈虎”。早在3000多年前就出現了謎語的雛形“彈歌”,漢朝產生了“謎語”。南宋時期,好事者把詩謎寫在燈上讓人們猜,便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燈謎。
祭祖:祭祖是除夕夜最主要的風俗之一。舊時除夕之夜,家家戶戶供祖先像于堂中,羅列果餅,更燭炷香,以祈一歲之安。
龍舞:元宵節期間,各地都有龍舞的習俗。“龍舞”又稱“耍龍燈”。龍舞起源于漢朝,經久不衰。龍的形象各有特色,節數不等,但一定是單數。每節內燃蠟燭的稱“龍燈”,不燃蠟燭的稱“布龍”。上海人的龍燈是用綢布和竹篾制成,9節至13節。
走三橋:民間流行元宵節婦女走橋的風俗,為的是祛病保平安。上海婦女走三橋特別講究橋的名稱。最出名的三座橋是小東門的益慶橋、天官牌坊南的長生橋、邑廟東的如意橋,合起來就是“益慶、長生、如意”。既吉祥,又動聽,而且益慶較高大,有二十四級,走起來有勁。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