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展北方草原絲路文物
港大展北方草原絲路文物
港大展北方草原絲路文物
時間:2007-02-15 16:12:00 來源:香港大公報
收藏
>港大展北方草原絲路文物
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聯合舉辦「道出物外:中國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展覽昨日開幕。參觀者可觀賞到八十件唐代至元代的珍貴文物,包括瓷器、玻璃、金銀器、馬具及景教文物。
草原絲路始于1世紀
中國北方的草原自古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自公元前三世紀,匈奴、鮮卑、突厥、契丹先后在草原上崛起,最后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草原,于一二○六年建立蒙古汗國。一二七一年忽必烈改國號「元」。數千年來,居住在北方蒙古草原的各部族,與西方及中原的貿易往來頻繁,開拓了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對中西方文化交流有深遠的影響。
中國北方草原絲綢之路是指橫貫歐亞大草原,西達中亞、東歐,北與蒙古及西伯利亞連接,南達中原地區的貿易通道。草原絲綢之路肇始于北匈奴西遷之時,約公元一世紀。
瓷制景教碑彌足珍貴
公元六世紀初葉,突厥汗國(552-745)崛起。突厥在歐亞大陸建立了龐大帝國,開拓了與羅馬的貿易通道,并先后與波斯、粟特及拜占庭帝國建立密切的關系。是次展覽的展品中便有在內蒙古出土的波斯金銀器及羅馬金幣。
唐代(618-907)中西方交往漸趨頻繁,景教開始傳入中國。公元八四五年唐武宗滅佛,景教也受牽連,從而在中原銷聲匿跡。到了元代,景教再度興起,展品中包括一塊蒙古汗國時期的瓷碑,是至今出土唯一以瓷制的景教碑。
唐末,契丹建立遼朝(916-1125),遼代的陶瓷業十分發達,當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雞冠壺、鳳首瓶及遼三彩。蒙元時期(1271-1368),蒙古人建立橫跨歐亞的帝國,令通往歐洲的要道暢通無阻,草原絲綢之路南北兩道的聯系,以及驛道的建立,大大促進了中西方文化交流與海外貿易發展。
反映中西文化互相影響
中國北方草原絲綢之路反映了數千年來,居住在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興衰,以及他們與周邊民族的關系,相互影響及交流過程。他們創制的器物,除了帶有濃厚的北方民族色彩外,同時融合了中西方的風格和特色,反映了中國文化多元與獨特的一面。
上述展覽即日至五月十三日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詳情可登上網站www.hku.hk/hkumag。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