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望東風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望東風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望東風
時間:2007-02-14 15:59:00 來源:文匯報
收藏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望東風
 |
 |
快要過年了,蘇州許多飯店、商店的玻璃門上已經貼上了近年來常見的畫紙:一對戴著瓜皮小帽、袍上繡著倒“福”字的男童女童笑嘻嘻拱手拜年。
這在別人看來十分“應景”的裝飾,在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負責人王斌的眼中卻淡薄無味:“過年就該貼年畫,蘇州人過年就應該貼‘桃花塢’的年畫!家門口貼《門神》,堂屋貼《花開富貴》、《一團和氣》,灶上貼《灶神》,在年里結婚的貼《和合二仙》、《麒麟送子》,做生意的在店外面貼《開市大吉》、《招財進寶》……要討個好口彩,年畫里應有盡有!”
過去的2006年,是“桃花塢”的破冰復蘇之年,也是它嘗試走出櫥窗、走出蘇州的一年。帶著一份好奇和關切,記者在農歷新年前造訪了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負責人王斌站起身說:“走,我先帶你到館里看看木刻年畫的制作工序。”
失傳多年的年畫代表作將復原成功
“你來得巧,今天‘套’紅色,是這兩百張《一團和氣》完成前的最后一道工序了。”78歲的房志達師傅高興地對記者說。說話間,他手里不停,拈起宣紙,拉直紙面,使之緊貼在敷足了朱紅國畫顏料的凸版上,另一只手抓住棕櫚毛刷在紙背上用力按抹,使正面著色,稍頃,掀起紙頁,《一團和氣》里那個笑瞇瞇的婆婆就“穿”起了大紅袍、“扎”起了紅頭繩……
近十多年來,“桃花塢”向海內外發售了兩萬多張《一團和氣》,其中有四分之三出自房志達師傅之手。但人們所不知道的是,房志達師傅生產的以桃紅蔥綠兩色為主的“一團和氣”,僅為六個版本的《一團和氣》之一的民國版,也是最晚近、最簡單、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
在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的傳承人工作室,記者看到,3名畢業于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年畫系的年輕人孫一波、喬蘭蓉和杜洋正在依照從日本廣島寶物館拍攝來的康雍乾時期《一團和氣》古版年畫的照片資料進行保護性復制。其典雅的用色、精致的線形,代表著桃花塢木刻年畫巔峰時期水平,但由于失傳多年、孤藏海外,為人們所罕見。
除了《一團和氣》,今年開春將首批復原成功的失傳多年的康雍乾時期桃花塢木刻年畫代表作還有《麻姑獻壽》。業內人士認為,這兩件建國以來蘇州首次成功復制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的巔峰作品將填補中國年畫史的空缺。目前,《麻姑獻壽》的線板已完成,全部套板可以在3月全部完成,《一團和氣》的線板也接近尾聲,四五月份完成全部套板。
像《一團和氣》、《麻姑獻壽》這樣僅在海外收藏中得以一見的古版年畫還有160多張,而每人完成一個版本的復原需要至少大半年功夫。兩張古版年畫的復原成功,只是桃花塢重現經典之路的一個開頭。
傳承與創新都需要更大的公共空間
博物館里的木刻年畫社不是蘇州第一個木刻年畫社。解放后,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先后于1956年和1979年兩度掛牌成立,也出了一批人才和成果,但都好景不長。前一個年畫社夭折于政治動亂和文化浩劫,連帶把多年戰亂中幸存的上百個老版也都集中銷毀了;后一個年畫社,隨著改革開放后人們文化消費日益豐富、年畫所占的市場份額銳減,從熱鬧非凡落入到冷清寥落的境地。
“老畫,我也喜歡,但感覺和今天的生活相差太遠。看看展出的畫,最近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創作的,不知道‘桃花塢’能否反映當代生活,不知像輕軌、城市綠地這樣的景致可否入畫?”在徐匯區圖書館的展出現場,記者遇到一位專程趕來的退休教師王先生。他的感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許多參觀者的心聲。
在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記者將這個問題帶給了66歲的工藝美術大師王祖德,他聞罷笑答:“審美在變,創作也要創新。只要不丟掉傳統的因素和技法,完全可以使之為現代人的觀念、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現代的題材服務。繼承不是最終目的,發展才是最終目的。”曾經在80年代創作了《水鄉秋艷》、《漁家書屋》等“新年畫”的王祖德,不自滿于“舊甁裝新酒”式的“創新”,今年以來,他在博物館下面籌辦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其主要功能是創作、創新。
但14歲起就在山塘街上年畫坊里當學徒的房志達老師傅則毫不遲疑地選擇“傳承”為當前的首要目的,他充滿感情地說:“桃花塢不僅是蘇州的,更是中國的、世界的,不能說改就改,說變就變,至少你得把祖宗的手藝都得先掌握了吧!”
在王斌看來,如何擴展共贏合作的市場,尋找到本土古典再流行的可能,讓年畫進入年輕人的視野,是比“傳承”與“創新”之爭更難入手的課題。他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今年春節還要在蘇州本地的兩個社區辦年畫展,其中一個是外籍人士集中的社區,另一個在古城區,并透露,如果順利,還將與“稻香村”等老字號合作,把年畫貼進商業步行街,貼上飯店的大堂。
年畫再度流行有多難
年畫要再度流行,究竟有多難?古老的文化遺產在今天需要什么樣的條件才得以延續?記者致電中央美術學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喬曉光,他告訴記者:“桃花塢過去400年中占據了大半個中國的年慶節令的裝飾文化市場,傳承下來的是中國人的文化記憶,如果沒有留住,或者只停留在博物館的櫥窗里,就太可惜了。”
“說起來也是很有趣的,桃花塢興于明末,盛于清中期的康雍乾盛世,衰于清后期至民國,沒落于戰亂與文化浩劫。年畫文化折射的是國運的興盛,”喬曉光副教授說:“如今又是太平盛世,不過年畫要再度流行,面臨的是傳播方式上的革新。有目共睹,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都十分重視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必須在一個廣泛認同的公共空間中,在一種珍惜與保護的公共體制下,像桃花塢年畫這樣的民族文化的瑰寶才能贏回尊重,并有所發展。”
“保護和創新并不矛盾,是相輔相成的,核心是不說空話,從小事、實事做起,珍愛自己的優秀文化。”蘇州文廣局、文物局局長高福民這樣向記者表示。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