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愛你?賣你?
收藏:愛你?賣你?
收藏:愛你?賣你?
時間:2007-02-13 15:57:00 來源:津報網--城市快報
收藏
>收藏:愛你?賣你?
 |
2月7日,著名收藏家,北京觀復古典藝術博物館館長馬未都接受某媒體采訪時表示: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收藏家。此言一出,嘩然一片,也給火熱的收藏圈子潑了一盆冷水,讓恍惚的人們不得不在“高燒”中清醒一下。
觀點:什么是真正的收藏家?
馬未都認為,對于收藏,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在途”,一個是“在庫”。在庫,是指進入博物館,或是大收藏家那里,大收藏家生前是不會賣自己的收藏品的。在途,都是經紀人買的,或是投資者買的。西方一般情況下,在庫比例超過在途,但我們正好相反。真正愿意收藏、玩得起買得起的收藏家很少。
造成我們的收藏家還算不上真正的收藏家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現在的富裕不是真正的富裕,畢竟才一代人都不到。中國改革開放才20多年,真正富裕不到10多年。1995年以前,中國大部分人都沒錢。美歐收藏家大都是200年的積累,幾代人的積累。他們收藏完全不是為了投資,而是對藝術品、收藏品的消費。去年有個美國人花了2000萬美元從法國買了幅畫,但法國政府不允許這件作品出境,之后買家通過一個基金跟對方達成協議,把錢打到基金中,畫暫寄在他家,買家死后畫還是送回法國。這才是真正的收藏家,他買畫就是為了欣賞,跟是否升值沒關系。
這里面還有個觀念問題。西方人會將藝術品、文物的消費視為其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我們離真正的收藏家還有漫長的距離。中國將收藏視為一種享受,最快也需要20年至50年時間,那時才會有真正欣賞文物的貴族。
現狀:我們常為“繼承”的問題頭痛
馬未都的話雖然“狠”了點兒,但很多藏友卻認為,他說出了一個不爭的事實。因為大部分藏家事實處于經濟上的“初富”狀態,他們進入收藏圈的主要目的還是希望通過藝術品收藏和投資來改善自己的生活,獲得更多的收益。在這樣的主觀目的下,很多收藏者都面臨著家人不理解和對將來個人藏品歸宿的擔憂。
藏友老余快60歲了,家中收藏字畫、扇面近百幅,其中不乏名家精品。老余告訴記者,他20年前開始涉足收藏,癡迷字畫,是為了圓自己兒時的一個夢想?!拔倚〉臅r候,鄰居住著一位老畫家。我也不知道人家姓什么,只知道我應該喊老先生爺爺。那個時候,我還小,但我最喜歡到老先生家去看他畫畫,老人高興的時候,就把著我的手畫只大公雞。這記憶太久遠了,但是一直不曾忘掉。后來,老人搬家了,我也就跟畫畫斷了緣分。改革開放以后,我是第一批下海的人,折騰了一陣,也賺了點兒錢,正好認識了一些搞藝術的朋友。在他們的介紹下,我開始收藏名家書畫作品,很多東西是我親自到畫家的家里‘拜’來的??墒牵胰藢ξ疫@愛好一直不理解。兒子結婚的時候,央求我賣兩幅畫給他換套大房子;姑娘出嫁的時候,讓我賣幅畫給她添輛汽車。一家人都說我財迷、自私,我也不去理會他們。后來,我就告訴他們,這些東西存著,將來可以買好多房子,他們這才不再打我這些字畫的主意?!?
老余告訴記者,自己常常為藏品的未來焦慮,兒女的態度令他感到擔心。同樣問題困擾的還有藏友老魏,“我可是從解放前就喜歡收藏,郵票、鐘表、鼻煙壺、玉件,我什么都玩兒過??墒莾号畟儾幌矚g,孫子輩的孩兒們,也都不喜歡。搞收藏的人,有錢都換成了東西,所以過去我家條件一直不是很好。為了給兒女們買房子,我把自己收藏的鐘表都賣了,后來把幾十本郵冊也賣了?,F在身邊就剩下兩個小箱子,藏著這些鼻煙壺和玉件。但就是這些東西,孩子們還是沒興趣,有時候開玩笑說,我百年后,他們就把這些東西都賣了,讓孫兒們上大學、出國。唉!我也真管不了這么遠了。”
出路:創建博物館或者捐贈
在民間,個人收藏者為了將藏品傳承下去,大多致力于培養自己的后代對收藏產生愛好,但不是每個家庭都有那么幸運。
藏友林大姐告訴記者,“我喜歡收藏瓷器,本來想培養女兒也喜歡瓷器,可是她卻更喜歡明清家具。無論如何,女兒總算是還沒有跳出這個圈子,我打算再熏陶她幾年,她要是實在不喜歡,我就隨著她,把我收藏的這些瓷器清點清點,留下幾件精品,剩下的都給她換了老古董家具去。老東西越來少,藏什么都是藏?!?
比起前面幾位,程先生為自己藏品的出路謀劃得更加“開放”?!拔业募胰艘捕疾幌矚g我搞的這些,所以我打算等自己把這些‘玩’膩了,就找個圈內的好朋友,把自己藏的一些不錯的東西,低價‘送’出去。為什么‘送’人還要錢呢?不要錢家里人也不答應啊!我的意思是,幾百塊錢而已,大家拿這個錢一起吃個飯,樂和樂和完了。收藏這東西,在喜歡的人眼里就是寶貝,不喜歡的人眼里,就是垃圾。能給朋友當個寶貝,別在自己家里當了垃圾。送給喜歡它們的人,也算是我跟我這些‘小寶貝’們好好地告別?!?
吳先生則在家中設立了博物館,已經面向藏友開放了很久。“我們這些搞收藏的人,其實還不是替國家、替中國藏著這些東西嗎?再多的好東西,最后都是民族的,再說大點兒,都是全人類的。我跟家人早就商量好了,我死后,所有藏品都捐給國家,省得賣給不懂的人,再毀了東西?!?
當代大收藏家王世襄老先生說他自己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遣送得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藏家的最高境界應當也在這8個字上?!坝晌业弥辈灰?,眼力、財力、魄力都需齊全,“由我遣之”更不是一般藏家能做到,有了私藏為公的心氣,才有千金散盡的大氣。1952年張伯駒將《游春圖》捐給國家,1955年又將《平復帖》和多年收藏的唐杜牧《張好好詩卷》、宋范仲淹《道服贊》、蔡襄《自書詩》冊等罕世珍品一共8件全部捐給故宮博物院,獎金分文未取,留了一紙獎狀。
在我們這些平民收藏者當中,這份“由我遣之”的豪氣其實并不少見。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