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藝人逢年過節就會表演名為“抬閣”的這一流傳久遠的民俗文化活動,此民俗在河南安陽尤為盛行)
(拉洋片的藝人至今仍活躍在北京的春節廟會上,總能吸引游人、特別是孩子們前來觀瞧)
 |
天津:千般年畫寓吉祥
渤海之濱的天津衛,是人們公認的民俗文化最濃郁的城市。隨著春節的臨近,在三岔河口一側的古文化街流連,記者頓時感到火爆喜慶的“年味兒”撲面而來。火紅的燈籠、精致的吊錢、絢麗的年畫、五彩的頭花……上千種民俗工藝品吸引著數以萬計的人流從四面八方涌來。人們在這里除了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年貨,還能感受到濃濃
的民俗味。
貼年畫是過去天津人過年時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無論是達官貴人的華堂,還是布衣平民的草屋,貼上幾幅色彩艷麗、寓意吉祥的楊柳青年畫,春節的喜氣便陡然增了幾分。
楊柳青年畫始于明代崇禎年間,清代光緒前達到鼎盛時期,與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并稱“南桃北柳”。那時,天津楊柳青鎮及其附近村莊,大都從事年畫作坊生產,有“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之稱。楊柳青年畫的制作實為“半印半畫”——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后用墨印在紙上,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后,再以彩筆填繪。因此,楊柳青年畫既有版畫的刀法韻味,又有繪畫的筆觸色調,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周汝昌先生曾吟詩盛贊楊柳青年畫:“楊柳青青似畫中,家家繡女竟衣紅。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
楊柳青年畫的題材十分豐富,有的是對人們現實生活的摹寫,如《莊稼忙》、《慶賞元宵》、《秋江晚渡》、《漁婦》等等,這些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年畫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但更多的年畫則是取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例如《連年有余》、《荷亭消夏》等一些傳統佳作,不僅在民間廣為流傳,而且被中外藝術家、收藏家視為珍品。
人們最常見的一種楊柳青年畫是貼在墻上的“胖娃娃”——這些娃娃體態豐腴、憨態可掬,或手持蓮花,或懷抱鯉魚,以“祈福納祥”的寓意惹人喜愛。有些年畫則是貼在大門上的“門畫”:門神、財神、門童。門神中有的是捉鬼驅邪的鐘馗,有的是忠關公、勇張飛。財神也分文武:一邊是手展“招財進寶”條幅的比干,一邊是手展“雙喜臨門”條幅的趙公明。門童則是“胖娃娃”或“鯉魚跳龍門”等。
楊柳青年畫曾經是天津人春節必購的年貨,仿佛沒有年畫就不是過春節。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賞層次多元化,“年畫情結”在人們的心中也慢慢淡化,取而代之的則是盆栽的鮮花。
城西有一處花市叫曹莊子,是天津眼下最熱鬧的去處。走進花市,但覺百花爭艷,清芳盈室。近年來,春節買上幾盆鮮花布置居室環境已成為天津人的時尚,作為年禮也顯得雅致,主客皆歡。據民俗學家張仲所言,春節送花其實也是舊時天津的民俗:花農按照買家的吩咐,用扁擔挑著鮮花送到指定的人家。這些盆花都要扎捆成“型”:迎春花要用自身枝條編成扁圓的金黃花盤,臘梅、海棠等要扎成花球,團圓紅火……有意思的是那時的盆花只租不賣,過了春節,轉年二三月,花農會將原盆收回,再行培育以待來年。
如今的春節花市,花的品種繁多已非昔日可比,僅曹莊子一地近年上市供應的花卉就有上百種,鳳梨、火鶴、杜鵑、仙客來、蝴蝶蘭、一品紅等成為天津市民的最愛。花好,花盆也越發精致。想像一下:窗外寒風凜冽、瑞雪紛飛,屋里笑語喧嘩、鮮花怒放,加上滿目猩紅的吊錢、窗花,這種年味兒怎不使人心馳神往呢?
河北:窗花剪出新春來
臨近春節,伴隨著不時傳來的鞭炮聲,記者來到有名的剪紙藝術之鄉——河北省無極縣,親身感受這里剪紙藝人們營造的濃濃年味兒。《鯉魚蓮子》、《富貴有余》、《吉祥如意》……在農村集市上,一個個精美絕倫的剪紙吸引著成群結隊采辦年貨的鄉親們;不少農家的窗戶上早已貼上了喜氣盈盈的窗花。
“近年來,我們采取鼓勵扶持政策,‘無極剪紙’這一傳統民間藝術正在走向復興,一年熱過一年。‘無極剪紙’已經被列入河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無極縣縣委書記張平軍興致勃勃地告訴記者。
他介紹說,無極剪紙藝術由來已久,早在古代,這里就有剪燈花、掛彩紙、剪年福(符)、貼窗花的習俗。明末清初,“無極剪紙”開始盛行。每逢節日、婚禮,人們都用剪紙這種樸實的藝術形態表達情感。東候坊、南候坊、北候坊等村的家庭婦女都愛好剪紙,她們把剪紙作品貼在窗戶和走馬燈上互相觀賞,逐漸在全縣范圍內形成了剪燈花、貼窗花的習俗。
無極剪紙藝術構思新奇,取材廣泛,世間百態無所不取無所不剪。過年時剪《鯉魚蓮子》、《吉祥如意》表示連年有余、新春快樂。正月十一是舊時的老鼠節,在這一天要剪《老鼠娶媳婦》、《貓捉老鼠》,表達全民滅鼠、節糧歸倉之意。正月十五要剪《金猴鬧春》、《舞龍圖》,二月二要剪《二龍戲珠》、《鯉魚跳龍門》等等,片片剪紙,都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和情感。
隨著傳統剪紙藝術的復興,不少剪紙藝人還創造性地發展了這一藝術。西南汪村的牛士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大膽創新,達到了新的藝術高度。作品線條流暢,活靈活現。
記者慕名來到西南汪村牛士民家。這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小院,一進屋,一種濃郁的藝術氛圍便會將人包裹得嚴嚴實實:桌子上擺的、墻上掛的全是各式各樣的剪紙。看那在火紅的紙上剪出來的“嫦娥奔月”、“紅樓十二釵”,形神俱備、呼之欲出;在樹葉上剪出的蝗蟲、公雞、老虎等動物更是形態逼真、惟妙惟肖,簡直以假亂真……記者看到,一枚小小的刻刀正在牛士民的手上輕輕舞動。很快,一幅栩栩如生的戲劇臉譜躍然紙上。村干部介紹說,牛士民已有多幅作品在民博會上獲獎,還有20多幅作品被美國、菲律賓、加拿大等國的客人收藏。春節前夕,喜慶的剪紙更是供不應求。在牛士民的帶動下,三里五鄉的群眾都拜他為師。“傳統文化大有市場,作為無極剪紙的傳承人之一,我有責任有義務把它發揚光大。”牛士民對剪紙藝術的前景充滿信心。
無極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彩珍告訴記者,為繁榮剪紙藝術,無極縣已成立了專門的研究機構,建立了展室,探索公司化運營模式,逐步形成“政府扶持,部門引導,民營為主”的剪紙產業發展機制。規劃到2020年,全縣從業人員達到3000人,實現產值200萬元。
吉林:滿漢交融春意濃
剛進臘八,長春市光復路市場的業主梁偉臉上就粘滿了金粉:“這都是賣的春聯上的。進了臘八,東北人就開始操持準備過年了。春聯、窗花和福字是每家每戶都少不了的。每年的這個時候,都是我們最忙的時候。”
春聯的歷史已不可考,但春聯、窗花和福字在吉林的傳承卻是悠久的。“這是吉林年俗的一大特點,保持
完整”,東北師范大學歷史系的一位教授說:“東北風俗文化圈的地域包括黑龍江、吉林兩省全部,以及遼寧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它的特點是滿族和漢族風俗的大融合,而滿族發祥地長白山區所在的吉林過年風俗,更是漢族和滿族民俗交融的產物,比如,漢族的祭灶王、吃餃子等年俗已被滿族人接受,而滿族人的粘豆包、火鍋、白肉血腸等特色食品也為漢族人所喜愛。”
“小孩小孩你別哭,過了臘八就殺豬;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灶王上天;二十四,寫大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烀豬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帖倒酉;三十夜,守一宿。”在這個過程中,最熱鬧的就是全豬宴了。2月3日,在吉林省九臺市龍家堡鎮的趙景和把家里養了一年的豬殺了。在這一年里對他照顧有加的左鄰右舍都被請來了,在城里工作的女兒女婿帶著小孫女回來了,還邀請了幾個好朋友來“吃殺豬菜”——蒜泥苦腸、血腸、燉酸菜,滿桌香氣撲鼻。朋友回城的時候,趙景和老人還給朋友們捎上了不少好肉。
當地人都說,“沒到二月二,在吉林就不算過完年。”吉林農村的大年持續而熱烈。節日期間,男孩們會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少女和年輕的媳婦們穿著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從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們還自愿組織起來扭秧歌拜年,陣容較強的秧歌隊,不僅在本村扭,還到外村去扭,甚至還有熱心的觀眾一直尾隨著秧歌隊走鄉串戶。
吉林省四平市72歲的曾大爺在月初就收到了兩身紅內衣——那是在長春工作的女兒和在鄭州學習的孫女為他買的。“我屬豬,明年是本命年。按照東北的習俗,要穿紅背心、紅褲衩、紅襪子,還要系紅腰帶呢。”
“崇紅、尚新、團圓、吉祥,是年俗的深刻內涵。”吉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著名民俗專家曹保明介紹道:“民俗是人們心底的文化,是延續一個民族發展的文化的象征。而過年是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最集中的體現。因此,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無論過年的形式怎樣變化,這些基本內容都不會改變。”
陜西:九曲轉燈過大“年”
陜西人把春節叫“過年”,并流傳下來一個關于過“年”的故事。
在遠古時,有一種叫“年”的猛獸,每當寒冬將至新春來臨時就出來食人,攪得人們不得安寧。人們在與“年”反復的搏斗中,偶然發現這種兇殘的猛獸最怕火光和響聲,于是人們就想了個辦法,一旦“年”出現時,就燃起大火,再投入竹節,“年”眼見
面前熊熊烈火,耳聽周圍爆竹叭叭炸響,被嚇跑了。后來,逐漸形成了過年團聚、守歲、掛紅燈、貼對聯、放爆竹、吃年飯的風俗習慣。
在陜西鄉村,臘月二十三即算進了年關,當地人把這天叫“過小年”。這天有些地方會“祭灶”,即祭祀主宰吉兇禍福的“灶王爺”,以求溫飽。小年一過,人們便為春節做準備了,大年三十晚飯前,家家戶戶必須把房子、院落、房前屋后打掃干凈,收拾整潔,貼好大紅對聯及門神、窗花等,大門及堂屋、臥室、灶房、牲畜圈等處都要貼相應的對聯。等到一切準備就緒,便開始點蠟燭、燒香、燃放爆竹、祭祀先祖。之后,全家大小便共聚一桌吃“團圓飯”,俗謂“團年”。晚上,各家燈火通明,爐火熊熊,老少徹夜不眠,圍爐“守歲”,合家大小依次要洗澡、換新衣、包餃子,準備迎接新年的到來。待到子時,萬家鞭炮齊鳴,“接天星”,“迎財神”,然后,晚輩要為長輩們磕頭拜年,長輩們也將事先備好的“壓歲錢”給孩子,通宵達旦,直到初一早上。
初一到初十之間,關中的風俗多是親戚間相互拜年。陜西拜年的習俗有很多獨特之處,例如帶的禮物不同。關中人在相互拜訪時會帶上自家做的“大禮饃”,這種“大禮饃”選用的是上等面粉,而且要用面粉捏出漂亮的花。如果是新媳婦回娘家,帶的禮饃又不同,而且還要娘家鄰居大嬸大媽都跑過來嘗,以此來判斷男方家人的手巧和人品。
正月里來鬧花燈,形形色色的鬧燈也是陜西年俗的一大景觀。西安正月十五“張燈”,可上溯至漢代。正月十五日,古代稱這一天為上元節,這天的晚上稱“元夜”,亦稱“元宵”,漢文帝每到這一天晚上,即令張燈結彩,并出宮賞燈,與民同樂。從此,陜西一帶元宵節張燈的傳統就興起了,它代表人們期望著能過上“文景之治”那樣社會安定、豐衣足食的好年景,并一直流傳至今。現在,西安的城墻、革命公園幾乎年年都要舉辦花燈展。除了燈展,西安的大雁塔廣場、未央湖、東晉桃園、半坡湖等游樂園、度假村,又將民間鑼鼓社火、焰火及戲曲引進來,在正月十五,還有大規模的游園活動。
在陜北,正月十五還要“轉燈”。各村鎮都在空地上搭好九曲方陣,人們都去“轉九曲”,又叫“轉燈”。九曲方陣由361根高粱稈栽成一個方陣圖,稈上掛著367盞彩燈,方陣沒有重復路途,有人把它叫作九曲黃河陣。入夜,待到鑼鼓嗩吶齊奏,就可以轉九曲了。“轉九曲”從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六,連轉三晚。當地人有一種說法,“轉九曲”活九十。“打花”也是燈節的一個特色活動。這是一種土制煙花,把銅和鐵溶化成銅水及鐵水,再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一齊拋向天空,在煙火向下墜落時,再將其打散。這種古老的煙火比之現在的一些煙花更富情趣。
貴州:侗鄉民俗最鮮明
今年的春節,貴州將在花的世界、歌的海洋中度過。“中國荔波萬畝梅花報春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來自省內外乃至海外的游客觀賞原生態野生梅林、欣賞神秘古樸的瑤族風情,今冬,貴州省荔波縣這個“中國最美的地方”將成為貴州冬季旅游的新熱點。
荔波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地處黔南邊陲,山川
秀麗,氣候宜人,四季如春,資源豐富,人杰地靈,是一塊神秘的土地。在萬物蕭條的冬季,位于荔波境內的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卻生機盎然。
“中國荔波萬畝梅花報春節”以萬畝野生梅花為主線,圍繞世界級茂蘭人與生物圈和“中國南方喀斯特”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工作為主要內容,打造出了以人文體驗為主的冬季旅游線路。大家可以欣賞到包括萬畝梅園、布依族和水族民俗陳列館、古鐵藝和古榨油坊、抗日戰爭遺址、紅軍會師舊址和茂蘭保護區生物多樣性的風光。另外還可看到少數民族特技表演、黔桂兩省區猛牛爭霸賽、盛世新春龍獅表演賽等活動。游客不僅能賞紅梅、品梅酒、飲梅汁,還能感受布依、水、苗、瑤等民族的民風民俗。
游客在賞花之余,可盡情地游覽大小七孔的迷人景觀。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總面積273.1平方公里,由小七孔景區、大七孔景區、水春河景區組成。樟江風景名勝區喀斯特森林,是以原始性強、集中連片的森林為特色。中外專家認為,這里是全球喀斯特地貌上保存完好絕無僅有的綠色寶石,它將樹、石、水、藤、喬、灌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充分顯示了大自然的奇跡。
此次活動也將正式拉開2007貴州賞花游的序幕,春節期間,貴州各地還將舉行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肇興與麗江早年在背包客中口口相傳的境遇很類似,是藏在大山深處的背包客天堂。肇興是全國最大的侗寨,曾在2005年被全國33家有影響力的媒體投票評為中國最美的六大鄉村古鎮之一。
肇興侗寨四面環山,寨子建于山中盆地,一條小河穿寨而過。按當地人的說法,肇興擁有“五樓五橋五戲臺”,即在肇興有五座鼓樓,有鼓樓的地方就有風雨橋,就能看到戲臺。現在寨里鼓樓和風雨橋依舊保存完整,只是對戲臺作了部分維修。肇興寨內鼓樓、花橋、吊腳樓、禾倉交相輝映,民風淳樸,民俗風情濃郁。春節的肇興是侗鄉民俗文化最集中最鮮明的展示時期,當地為游客準備了盛大的民俗節日盛宴。按照傳統春節習慣,從初一到初八分別有殺豬、吃泡湯、做寨客等節目;有古樓擺古,花橋對歌、侗戲表演;有祭薩、踩歌堂。從初二到初七,每晚為游客獻上一臺精美的侗族大歌晚會。
濟南:元宵放燈已千年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在民間又稱“過大年”,而“過大年”又與看花燈、賞民俗、唱大戲分不開。在泉城濟南,想過一個真正年味十足的“大年”,就到趵突泉公園來吧。今年已經是趵突泉第28屆迎春燈會了,正月期間,趵突泉公園為廣大市民和游客準備好了異彩紛呈的花燈。
趵突泉燈會由來已久,自1000多年
前唐玄宗定下農歷十五為元宵節以來,每逢此日,濟南便有夜間放燈的習俗。從1965年重新舉辦第一次燈會之后便形成了傳統,是江北較大的燈會之一。趵突泉燈會主題鮮明、特點突出,集彩燈藝術與民俗文化為一體,已成為泉城濟南一大文化品牌和冬季旅游主打項目,素有“不到趵突泉觀燈不算過年”之說。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花燈融入了時代特色和科技因素,把整個趵突泉公園打扮成了花燈的世界。
據了解,趵突泉第28屆迎春燈會將于2月13日晚舉行開燈儀式,今年燈會圍繞“知榮明辱、和諧發展”這一主題共設計制作了38組燈,包含了豬年題材的5組,傳統題材的14組,兒童題材的15組,現代題材的4組,這些燈組內容豐富,雅俗共賞,滿足了不同層次人群的欣賞需求。
趵突泉公園管理處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與往年相比,本屆燈會不僅題材更為豐富、形式更加新穎,而且在花燈制作過程中引入了電腦數控技術等科技元素,增加了時尚動感以及“智能性”。同時,本屆燈會的花燈制作還突出了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為其增光添彩。其中,首次用小瓶子為材料制作的3米長、2米高的“大象燈”,共用了一噸半約5萬多個瓶子,燈光一亮宛若一頭晶瑩剔透的水晶象;用醋碟、瓷盤、酒杯做成的“群獅鬧春”、“鯉魚跳龍門”燈組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此外,圍繞豬年扎制的“小豬貝貝”、“八戒鬧春”、“豬八戒背媳婦”、“歡天喜地”、“龍舟賽”等燈組,這些栩栩如生的“豬”形象定會讓你忍俊不禁;位于李清照紀念堂東側的“中華孝道”燈組長20米、高5米,取材“中華二十四孝”中的六個小故事,形態各異的人物讓人在賞燈的同時深刻感悟中華孝道的“真、善、美”;位于公園南門的4個大型宮燈高4米、直徑2.6米,取材“八榮八恥”和近幾年濟南城市建設的成就,為傳統花燈注入了時代色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公園今年從南方引進的大型宮燈展,50余個樣式近300盞造型美觀、工藝精巧的宮燈集中在公園百花園內展出,這在濟南尚屬首次。
另外,燈會期間,趵突泉公園還為廣大游
客和市民們準備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不僅有傳統的剪紙、內畫、捏面人、糖畫等民俗展演,還有精彩的戲曲、舞獅、雜技、燈謎等。從正月初一到初七,萬竹園公園門口有“北方獅王”之稱的滄州舞獅團帶來的精彩的舞獅和雜技表演;初一到十五,白雪樓戲臺上將上演連臺京劇、曲藝、和柳子劇;從初六到十五,易安舊居院內舉辦燈謎擂臺賽;從初一到十六、初八到十七,海豹池持續為小朋友上演傳統的拉洋片和皮影戲;初一到十三,公園北區的濼苑茶文化街內還有傳統的民俗文化展演以及特色小吃,將會讓您大飽眼福和口福;整個正月期間,公園李苦禪、王雪濤紀念館與李清照紀念堂還將舉辦高品位的書畫展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