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探討藝術作品如何塑造國家形象
專家探討藝術作品如何塑造國家形象
專家探討藝術作品如何塑造國家形象
藝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如何定位?藝術作品如何反映國家形象?國家形象的塑造策略有哪些?6日,中國藝術研究院在京召開“藝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專題研討會,與會學者就上述問題及近幾年來不同藝術形式中所表現的國家形象進行了廣泛而又深入的學術討論。
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居其宏教授代表“藝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課題組介紹了研究情況。他說,藝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是指該國的物質要素(包括自然、地理、人口、政體、國防、教育、科學、文化等)、精神要素(包括價值觀念、意識形態等)為內在基礎的、能引起關于一個國家的整體想象的、特定的具象符號,而藝術作品則主要是指舞臺藝術、造型藝術和影視藝術。理論界目前對我國的形象定位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改革開放、安定團結、獨立自主、和平崛起等。他指出,塑造國家形象是全球化語境中藝術作品的重大使命。如果說以往的創作實踐更多地在一種無意識的自在狀態進行著國家形象的塑造,并且以往的學術界對我國的形象定位更多是從政治層面著眼的話,那么,塑造或確立中國國家形象在今后的創作與理論實踐中將成為一項自覺的、重大的使命。
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賈磊磊說,“藝術作品中的國家形象”是中國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的重要課題。識別藝術作品中這些國家形象的表意方式,分析這些表意符號的生成路徑,進而為藝術創作提供一種可以依循的國家形象表述策略,不論對于提升藝術作品的文化意義、擴大當代藝術的市場空間,還是強化藝術作品的審美價值、正確引導大眾的心理趨向,都是至關重要的文化戰略問題。
與會專家也指出了目前存在的問題,認為當前我國藝術實踐中的國家形象塑造中,標語、口號式說教仍然存在;某些評獎中的“題材決定論”強化了藝術創作中的這種標語口號式傾向。一些作品迎合西方理念和趣味,鐘情于揭示中國形象的落后面,消解崇高,在國外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此外,戲說歷史人物導致對中國形象的歪曲,戲說革命歷史題材對中國形象的誤解以及大眾文化中的媚俗風和游戲化等,都有損于國家形象。
針對這些問題,與會專家與課題組提出了相應的修復對策和策略。他們提出,第一要充分發掘和利用我國歷史、地理、哲學、文學、藝術等各領域的文化資源,從傳統與現實的角度分析整理我國的文化遺產,提取其有價值內容為塑造國家形象服務。第二要借鑒國外藝術作品中塑造國家形象的經驗。第三要及時反映代表國家形象的人物、事件,對現實生活中所能反映國家形象的人物與事件予以及時地藝術處理。第四要催生一批當代藝術創作中足以代表中國國家形象的精品力作,在國內外公眾中樹立起積極進取的中國形象。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手機瀏覽本頁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