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唱續響 殘碑重光—— 讓懷仁《集王圣教序》石刻再現于世
絕唱續響 殘碑重光—— 讓懷仁《集王圣教序》石刻再現于世
絕唱續響 殘碑重光—— 讓懷仁《集王圣教序》石刻再現于世
時間:2007-02-09 00:00:00 來源:
名家
>絕唱續響 殘碑重光—— 讓懷仁《集王圣教序》石刻再現于世
盧 鵬
由著名青年書法家江書學(大江)先生鑒制,石刻藝術家臧俊紅先生親手鐫刻的《僧懷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新版石刻,歷經一年零四個月后告竣,日前再現燕趙大地。該碑刻一經面世,倍受書法界人士矚目,觀者無不稱奇,在當今出版物繁雜喧囂、魚目混珠的境況下,該碑何以受到如此垂青,這一直是縈繞在筆者心頭一段揮之不去的情節。帶著崇敬和疑惑的心情,我走訪了鑒、制此碑的兩位藝術家《僧懷仁集王右軍圣教序》碑,簡稱《集王圣教序》。據記載,圣教序石刻共有四種,:一是《雁塔圣教序》;二是《同州圣教序》;三是王行滿正書的《河南圣教序》;四是懷仁《集王圣教序》。集王圣教序是唯一的一種反映王羲之書法藝術風格的圣教序石刻。東晉王羲之(321—379 ,又說303—361或307—365年)字逸少,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后遷居會嵇山陰(今浙江紹興),出身貴族,司徒王導的侄子。官至右軍將軍會嵇內史,人稱王右軍。少從衛夫人學書,后又廣臨名碑及古人法書。草書學張芝,楷書(正書)學鐘繇,潛心學習,博采眾長,精研體勢,一變漢魏質樸的書風,創立妍美流便的新書體,新書體表現在楷書上為隸意的汰盡,草書上變章草為今草 ,行書創立了風流妍媚的王字書體,超越前賢,自成一家,備精諸體,字勢雄強多變化,純正自然,于書法史有繼往開來之功。風行至今,由于他在楷、行、草書上的成就,在中國書壇上,始終保持者 “書圣”的地位。成為文人流派的開山鼻祖,頂禮膜拜者歷朝歷代不可勝數,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之一,尊王書為“盡善盡美”,他以帝王之尊為其專寫《傳論》。
《集王圣教序》是唐代書法家懷仁和尚仿照王羲之的行書遺墨摹出,再根據圣教序文章的內容巧妙的安排而成,相傳費時二十余年。是集王字于碑文的首創。北宋周越的《古今法書苑》中云:“唐文皇制圣教序。時都城諸釋,委弘福寺懷仁集右軍行書勒石,累年方就,逸少據跡,咸萃其中?!北彼吸S伯思稱: “今觀碑中字與右軍遺帖所有纖微克肖,《書苑》之說信然??涤袨椤稄V藝舟雙輯》稱,:“《圣教序》懷仁所集右軍書,位置天然,草法秩理,可謂異才” 。該碑之所以為歷代書法家所重視,是在于整篇的價值上。 據《離鉤》記載:“(集王)圣教序墨跡,備極八法之妙”。清代楊賓謂唐代集王書者有十八家 ,推《圣教》為第一,懷仁所摹出的碑刻應是為后人留下的歷史、文化、藝術的珍貴資料,但由于歷史的原因,其碑早已不存在于世了。1973 年8 月陜西省文管會在對因地基下沉,對碑身傾斜的《石臺孝經》碑進行整修時,在碑背面的石縫中,意外的發現了整幅《集王圣教序》拓片,發現時,拓片褶疊方整,除部分因受潮霉爛,約210字有不同程度殘損外, 其余文字仍保持原來的模樣,是原字之真象,現由陜西省博物館作為珍貴文物精心收臧。拓片前面題有:“弘福寺沙門懷仁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整篇文字一氣呵成,巧奪天工,真如王羲之親筆寫就的一般,使人嘆為觀止。可見懷仁和尚絕非等閑之輩,書寫《集王圣教序》也非一朝一夕, 信手拈來。每個字運筆利落,氣勢如飛。且字與字間的銜接、過渡極為自然,連綿不絕。一列列行文,千變萬化,體勢自然,時而奔放快捷,時而持重沉穩。細讀此文,意于筆合,氣韻雄秀。
西安碑林中發現的南宋整幅未斷的拓片,保存了當時的原貌,是迄今為止在《集王圣教序》流傳刻帖中罕見的孤品,是彌足珍貴的,裝裱后整幅拓片長216 ,寬96厘米,是用28 塊一尺見方的日麻紙拼貼而成,拼貼痕跡依稀可見。 細觀之,墨色深黑,拓工精細,屬于 “烏金拓”,該拓片因是碑身未斷時所拓,故文字保存較全。與劉正藏的一幅北宋拓本比較,唯第15行末“圣慈”的“慈”字損首三筆;第21 行“久植勝緣”的 “緣”字左下方與石花泐連。但第27 行“故得”的“故”字 ,末行 “文林” 的“文”字完好無損。
刻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華夏文明并沒有完全記載于浩瀚博大的史書里和人們的記憶中,是刻帖保存和豐富了我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成為我國極其寶貴的歷史檔案和藝術寶庫。鑒賞刻帖,了解并欣賞其文化藝術的內涵。讓其真正感受 “黑老虎”的魅力 ??烫囆g自出現以來,歷經、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遼宋、元、明、清及民國,直至新中國誕生,可以說代有佳刻,至今不衰。文體有甲骨文、金文、大小篆、隸書、魏書、楷書、行書及民間一些創意字等,內容豐富,刻帖之所以珍貴,在于它能清晰地、完整地、準確地、生動地、真實地再現了古代書法藝術的真韻,可以說,采用先進高科技也難以達到其原汁原味的效果。古今中外名流對石刻拓片,歷來是崇敬備至。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當見到宋拓本《孔子廟堂碑》時稱贊道: “孔廟虞碑貞觀刻,千兩黃金哪購得”??芍^價值連城。瑞士蘇黎士大學學生Uiysse在中國美術學院學習書法,當看到《張遷碑》時, 激動的熱淚盈眶。 日本文化代表團參觀云峰的摩崖題記《鄭文公碑》時,屈膝下跪,拜倒在摩崖腳下??烫恢笔菤v代金石、書法、藝術、文學、史學等文人墨客及書畫商人競相收集珍藏的藝術品。由于被后世尊為“書圣”的王羲之名振古今,因此,通集王書之大成的圣教序刻帖就成為人們收藏和研習行書地范帖。后世的拓本,不但缺字,而且筆劃逐漸細瘦,王書的神采和氣韻大不如前。目前國內公私所藏的《集王圣教序》碑身未斷的宋拓本約有數十本,但全是把整幅拓片剪成碎片,再按文章順序裱成冊的剪裱本,早就沒有整幅未剪的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們文化素質的提高,刻帖的收臧開始從以前的曲高和寡逐漸變為熱門,刻帖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但是,由于古代石刻破壞嚴重,國家對其石刻管理日趨正規,加之舊刻帖失敗無量,因此刻帖已不能滿足現在人們的審美、研究的需求了。
江書學先生(大江),自幼學習書法,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河北省書協硬筆書法委員會秘書長 、河北省直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在多年從事書法創作中獲得過眾多獎項,他深知保護和發揚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性,故將一本自己珍存的根據整幅宋拓《集王圣教序》出版的書,交給一位深諳石刻藝術的裝裱師臧俊紅先生,由其摹刻出新石舊貌的《集王圣教序》。江書學先生還親自為其書寫了跋識,可謂強強聯手。臧先生自幼喜好金石書法,當過兵,其后以裝裱字畫為生,拜過榮寶齋的名師。經營之暇,耽于藝事,浸淫有年,樂此不疲。見識日漸豐盈。因起點高,路子正,而立之年變顯示其高深的功力。近些年又專心于碑版刻帖,它的很多作品都具有相當高的水準,他接了《集王圣教序》的樣書后,經過仔細的揣摩研究,以書上標出的1:1的比例摹勒上石,認真書寫,精雕細琢。為其扛鼎之作。傾注了他全部的經歷和心血,他涉筆操刀,痛快沉著,體勢豪健,字里行間,安排穩妥。筆劃轉折起止交待分明,刀刻字底潔凈、無拖泥帶水、敷衍荒率之處。費時一年零四個月完成初拓,后自覺不夠深度,遂又用一個月時間繕刻一通。較之前拓,字口清晰、圓融,神完氣足,判若天壤。新的懷仁《集王圣教序》石刻。保持了宋拓的原始風貌,使得懷仁《集王圣教序》石刻得以再現于世。書法界人士對此給于了很高的評價,觀者無不動容。臧先生對其石刻拓片一絲不茍,所有紋理盡顯于石上,對拓片的拓制亦精益求精。其刻藝之高超,堪稱當代刻石藝術大師級人物。碑刻后有著名書法家大江先生為其書寫的小楷跋文,共六行,計80余字,清秀端麗,有魏晉遺風,與《集王圣教序》碑刻相映成趣。其拓片已經成為書法界人士競相學習、鑒賞、收藏藝術佳品,這對保護和研究古代書法藝術起到了推動和傳播作用,為弘揚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我們衷心的祝愿江書學、臧俊紅二位先生,在今后的藝術道路上,創作出更多的無愧于這個時代和歷史的好的作品。
通聯 :050011 石家莊市東大街4 號
河北省博物館 江書學 盧鵬 收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