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 時大彬款鼎蓋紫砂壺。壺底用竹刀刻 “時大彬制”四字楷書款。通高11厘米。呈栗紅色,表面呈梨皮狀,并布滿小白點,原料中夾有淺黃色小顆粒,《陽羨茗壺系》中所謂“銀砂閃點”“珠粒隱隱”是也。1987年7月福建漳浦縣明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原戶、工二部侍郎盧維禎墓出土,現藏福建漳浦縣博物館
圖2 時大彬款如意紋三足壺。把下用竹刀刻 “大彬”二字楷書款。通高11.3厘米。呈淺褐色,表面布滿細密顆粒。1984年7月江蘇無錫縣明崇禎二年(1629年)華師伊夫婦合葬墓出土,現藏江蘇錫山市文管會
紫砂壺的收藏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的虛熱、90年代后期的迷茫,終于到了現在冷靜的階段。喧囂漸去,塵埃落地,玩家、藏家開始以一種正常的心態玩壺、藏壺。這是收藏的規律,也是紫砂收藏愛好者的福音。 紫砂壺兼具使用、玩賞和收藏的多重功能,而且其收藏價值建立在使用功能之上。紫砂壺愛好者范圍很廣,大約可以分作三類: 第一類人,純粹作為茶具使用。這是明智又實惠的一類人。由于紫砂壺幾乎是發揮所有茶類之茶性的最佳用具,因此,這類人對壺的要求很明確:砂泥要真,真正的紫砂材質具有的特性才會充分發揮茶之真味;其次,壺形適合沖泡的茶種,因為不同的茶種如烏龍茶和普洱茶對壺的大小和形狀的要求是不同的。 第二類人,使用賞玩兼之。這類人對紫砂壺的要求很高,他們大多既懂飲茶,又有良好的藝術素養,對紫砂壺也有一定的了解,當然還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他們希望在品飲的同時又可以把玩,現代名家的紫砂壺是他們的首選。但是這類人對紫砂壺的迷戀往往會越來越深,在經濟許可的情況下,就可能開始搜羅古壺。 而第三類人是收藏家,他們的目標是名家壺和古壺,其中大多數人都是從第二類人發展來的,還有一小部分人則是為保值而收藏。 如何購得一把真正的明清古壺呢?市場中所謂的古壺魚龍混雜,往往十壺九偽。如果愛好者僅憑外觀感覺或壺款印章便決定購買,難免會上當受騙。本文擬通過對紫砂發展歷史上幾個關鍵問題的剖析,并結合出土標準器,談談明清古壺收藏中應注意的一些基本、但往往被忽略的常識和要點。當然僅僅靠這幾點就能買到貨真價實的紫砂壺是不現實的,但是掌握了這幾個要素,至少會將絕大多數偽壺的把戲看穿,少花許多冤枉錢。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